无论起早起晚,这些鸟儿都想有虫吃
无论起早起晚,这些鸟儿都想有虫吃
2024年5月11日是今年第一个世界候鸟日,主题是“保护昆虫,保护鸟类”。世界候鸟日于2006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意在聚焦鸟类保护需要,联结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合作保护鸟类。
鸟类保护和昆虫又有什么关系呢?昆虫是许多鸟类的食物,但一些我们以为不吃虫的鸟类其实也吃虫。什么样的鸟儿吃什么虫也是有讲究的。
一起来看看湿地中有哪些吃虫的鸟儿吧!
黑尾塍鹬
黑尾塍鹬,这种中等体型的涉禽主要栖息于湿地、沼泽地和河岸边的浅水区域。它们在欧亚北部的草原上繁殖,迁徙时跨越大半个大陆和海洋,在大洋洲和非洲越冬,并在第二年春天再次启程飞向北方。
在中国,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黑尾塍鹬用长长的喙在滩涂的淤泥里觅食,以为它们只吃贝壳、沙虫、小螃蟹这类无脊椎动物。但是到了繁殖季,黑尾塍鹬幼鸟可是吃虫高手,食谱中列满各种虫类。
欧洲的研究发现,如果它们繁殖的草原被人过早收割,导致昆虫数量下降,黑尾塍鹬幼鸟长大成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黑尾塍鹬 © Svetlana Kondrukhova
绿翅鸭
绿翅鸭是一种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鸭类,常见于湖泊、河流、沼泽地和稻田等水域。
在中国,绿翅鸭们在南方过冬,北方繁殖。它们是浮水鸭,平常觅食时只将头伸进水里,屁股和脚在水面之上,经常被认为只吃植物。不过在繁殖季,绿翅鸭也会吃很多虫子,其幼鸟尤其喜欢双翅目昆虫(我们常见的苍蝇就是双翅目的哦)。这种食物选择上的改变可能与繁殖期雌幼都要额外补充蛋白质有关。
绿翅鸭 © ant1776
牛背鹭
鹭常常被认为是捕鱼好手,经常能看到鹭科鸟类在水边像蓄势待发的长矛一样觅食。不过,不同鹭的食性也不一样。比如,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稻田附近的牛背鹭比白鹭吃的虫多,并且幼鸟的主要食物是昆虫和蜘蛛。
从前,人们常常看到牛背鹭跟在牛旁边,捕食牛身上或牛走过草丛被惊飞的昆虫,牛背鹭也因此得名。如今,人们也常常看见牛背鹭跟着拖拉机,在刚被翻过土的农田里觅食。
牛背鹭 © peterchristiaen
牛背鹭捉虫 © Elizabeth Shen
震旦鸦雀
这种小型鸦雀科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喜欢栖息于水边芦苇里。大大的带钩鸟喙让人误以为是专门用来对付坚硬的植物种子。其实,震旦鸦雀沙囊的肌肉不够多,难以消化坚硬的食物,因此它们的食谱中很大一部分是身体不太坚硬的昆虫,例如直翅目昆虫的幼虫、介壳虫总科的昆虫。震旦鸦雀会在芦苇间上下攀飞,寻找芦苇皮中隐藏的昆虫,用大嘴切开芦苇,吃掉其中的昆虫。
震旦鸦雀 © Pavel Shukov
震旦鸦雀吃虫 © 茶棚
红脚隼
说起隼这类长相可爱的猛禽,大家可能经常想起它们的好朋(shí)友(wù)——珠颈斑鸠。不过,红脚隼和昆虫关系更好哦。它们是吃虫的猛禽之一,在空中狩猎各种昆虫。
有研究发现,红脚隼会跟着黄蜻一起迁徙,这样在整个迁徙途中都有食物。在非洲越冬时,刚好是当地的雨季,也是白蚁和蚂蚁满天飞的季节,红脚隼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能吃多少吃多少,越冬时几乎只吃昆虫。红脚隼迁徙时会集群,数百只一起飞过人们的头顶。这样壮观的景象往往代表着当天极有可能是一个“千猛日”。
红脚隼© patrick-monney
捕到虫的红脚隼 © Bird Explorers
蓝喉歌鸲
蓝喉歌鸲(qú)是雀形目鹟科的鸟类,主要栖息于灌丛和芦苇中。蓝喉歌鸲在欧洲和亚洲北部繁殖,在东南亚和北非越冬。
鹟科的鸟类大多食虫。不过有趣的是,家长和孩子吃的虫子不同。在繁殖季,蓝喉歌鸲幼鸟吃的虫偏大、偏软,常常是昆虫的幼虫,而成鸟吃的虫则更小、更硬(几丁质化)。
此外,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蓝喉歌鸲幼鸟的身体情况与当地的昆虫总量息息相关。天气不佳时,昆虫出现的数量变少,蓝喉歌鸲的幼鸟体重就会变轻。
蓝喉歌鸲 © Вотинцевы Елена и Сергей
蓝喉歌鸲衔着虫 © Мария Тырцева
随着全球变暖,气温的上升使得昆虫的生命节律发生了变化,在一年中出现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但是,很多水鸟的繁殖季却未能以同样快的速度进行调整,导致雏鸟的孵化时间与昆虫出现的时间相互错开。这样的物候错配意味着很多幼鸟的食物资源总量下降。也有研究发现,全球昆虫数量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雀形目鸟类的繁殖成功率。
除了作为食物,部分昆虫还可能传播禽疟疾等疾病,或者寄生在鸟类身上。比如,在夏威夷,大量鸟类因为由蚊虫传播的疟疾而消失。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种入侵的苍蝇寄生在多种鸟类幼鸟身上,导致它们种群数量减少。
此外,大量使用杀虫剂也会对鸟类有影响, DDT富集导致游隼蛋壳变薄,游隼种群数量大规模下降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这些都向我们展示昆虫与鸟类的休憩相关,也是世界候鸟日希望我们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