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烬之上》:瑕不掩瑜,被低估的悬疑实验之作
《余烬之上》:瑕不掩瑜,被低估的悬疑实验之作
《余烬之上》:瑕不掩瑜,被低估的悬疑实验之作
原本以为是类似《漂白》那种大尺度犯罪类型片,但一口气追完五集后,惊喜还是不少的。抛开传统悬疑剧的刻板期待,深入审视这部剧的叙事野心与创作逻辑,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先锋性。
一、类型融合≠叙事混乱,实验性框架下的悬疑新解
故事开篇用"玉石人头"带来强烈的惊悚感,随后引入"一人一鬼"的玄幻设定。男主与周边人的校园戏份(特别是闪回中亲吻的场景,拍摄质量甚至超过许多偶像剧),再加上少爷"刘波儿"和刘敏涛老师的精彩表演,以及代孕话题的引入,使得"校园+灵异+悬疑+惊悚+轻喜+社会议题"等元素全部出现。看似"一锅乱炖",实则主次分明,循序渐进。
校园部分的戏份尤其值得称道。短短一场戏,就快速有效地抛出了男主与"哥哥"的相处模式、男主与被害人莱拉的关系、同学马洛的角色等多条有效信息,展现了编剧的功力。
轻喜剧的表现形式消解了命案的压抑感,贯穿始终的悬疑张力并未被支线稀释。以案件为轴心,辐射社会议题,加入对校园霸凌、造黄谣、家庭吸血、PUA等现实关照,多线并进却张弛有度。最终所有元素都指向案件背后的社会隐喻:
- 莱拉与彩娜的友谊线,通过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揭露案件背后的人性之恶;
- 廖思远的双重人格与"鬼魂哥哥"设定,以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将心理创伤外化为超现实意象,增强悬疑氛围的同时深化角色厚度。
二、风格化视觉下的悬疑美学
这部剧的视觉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反传统悬疑剧的阴沉、冷峻风格,采用明亮、色彩丰富的画面,搭配浓郁的热带风情,挑战了观众对悬疑剧的视觉惯性。
剧中大量场景(如早教教室、校园、街道)均采用高饱和度色彩与自然光效,但在这样的场景之下,却暗藏了比过往许多悬疑剧更大的犯罪尺度。这种反差似乎在提醒观众:阳光下的罪恶总是更加刺眼。
三、剧本:叙诡&超越苦难奇观的表达
虽然开头有一些逻辑混乱和情节bug,但随着剧情推进,这些问题基本都能自圆其说。例如,男主为何不去调查自己家人的死因,反而执着于调查女同学的案件?通过他与姐姐的对话,观众可以理解这是幸存者综合症的表现。
前几集叙事流畅,始终紧扣"正义的代价""创伤与救赎"等核心议题,逻辑闭环完整,人物情感细腻。虽以悬疑探案为主线,却并未止步于猎奇案件的表层刺激,而是通过莱拉、彩娜等底层女性角色的命运沉浮,展现对弱势群体的深切人文关怀。
第一案的核心线索直指地下代孕产业链,展现了编剧的勇气与深度。莱拉之死,更是将底层女性的"自杀式反抗"与正义悖论血淋淋摆上台面,扣问:是否弱者唯有以自我毁灭为代价,才能有机会唤醒良知,获取公平?
在揭开所有的不堪与黑暗后,编剧还给了观众一点希望。莱拉与彩娜的友谊证明,底层女性并非被动受害者,而是在绝境中仍保有抗争的能动性。虽然结局令人扼腕,但那场雪中的起舞依然是今年看过最动人的画面。
当然,该剧也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道具上的不严谨。但瑕不掩瑜,剧中多重类型的杂糅、视觉的风格化,以及表达上的诚意与野心,为主创对悬疑赛道的一次大胆突围。虽然不够"稳妥",但的确为国产悬疑剧提供了一些新的看点和可能性。
希望以后不止悬疑剧,古偶也好,仙侠也好,大家都跳出刻板印象,有更多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百花齐放。也希望《余烬之上》后续的案件剧情能撑得住期待,会继续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