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发现自己在朋友聚餐时总是说"随便"、"都行",而在课堂问答时又常常选择沉默躲避?这些行为其实都与你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自我效能感?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它呢?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行动导向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自主地做出决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把外界的威胁和自主性建立起联系,建立起一种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即我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来应对这个威胁的。这种自我效能感能驱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更习惯于考虑"我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认为该怎么做"。
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 个人的成败经验
个人的成功经验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信仰,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经验则可能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种个人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2. 替代经验
这涉及到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成功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人成功完成任务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
3. 他人言语的鼓励
这指的是他人的劝告、激励等言语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当个体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提升;反之,消极的评价和反馈则可能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4. 情绪、生理状态的信息
个体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正向情绪,如自信、兴奋等,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负向情绪,如焦虑、沮丧等,则可能减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
基于这些影响因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培养自我效能感:
1. 设立合理目标,寻找成功体验
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反复进行“实际体验”。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 寻求榜样的力量,借助榜样的激励作用
观察他人顺利处理问题的行为,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不断暗示自己“如果他们能做到,那我也一定能做到。”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的自我效能感相应提高时,那么我们和成功的距离也会不断缩短。
3. 寻找正向言语支持
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
4. 保持良好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生理和情感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身体健康、情感愉悦更容易对未来有好的预期,我们可以从锻炼身体、为自己建立积极和稳定的情感环境开始。
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还能在追求个人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记住,每一个小小的成就都是向着更强大的自我迈进的一步。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