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战争第七弹|打仗就是打后勤(上)
这才是战争第七弹|打仗就是打后勤(上)
战争后勤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二战时期的日军在瓜岛战役中的后勤困境,到现代战场上的应急净水设备和电池技术应用,后勤支持始终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战争后勤的方方面面。
饿到目光无神的日军士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瓜岛战役:后勤困境导致的惨败
二战期间,日军在瓜岛战役中遭遇了严重的后勤困境。从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持续了六个月的战役中,日军进犯瓜岛的部队约四万人。为提速运兵,山本五十六甚至指令海军用驱逐舰输送士兵上岛,这就是所谓的“东京快车”。然而,随着岛上的日军越聚越多,消耗的粮食也日益加速,最终形成了“东京快车、饥饿之岛”的局面。
从1942年12月起,岛上的日军补给难以为继,海上补给线几乎全被切断,不仅是武器弹药不足,日常所需也难以满足,每日口粮仅为标准配给的五分之一,有时只能以树皮和野草果腹。此外,疟疾、痢疾及疥癣等热带疾病的广泛传播,使得病死人数大增。
日军因饥饿陷入绝境,战俘同样境遇凄惨
据报道,菲律宾圣托马斯战俘营中解救的战俘,平均体重仅有48斤。有的日军士兵甚至面临被同袍当作食物来源的困境。在如此饥饿与野外求生的条件下,日军的战斗力迅速消弱,最终约2.5万人被歼灭,其中约1万人饿死或病死。日军在瓜岛的失败标志了太平洋战争的重大转折。
后勤保障:从吃饱到吃好
有的国家的士兵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好。法国士兵的生活要求绝非普通,即便在挪威参与北约演习,也不忘品尝一杯红酒。挪威北部气温已降至零下20度,自然冷藏的红酒配上绚烂的北极光,何等惬意。法国的潜艇部队也会记得带上红酒,在新型潜艇的设计中就有专门的座椅下方储酒柜。
法国海军核潜艇的军官餐厅座椅下方设有专用红酒储藏处
至于野战食品,尽管吃得好是次要的,但能量供应充足、保持食品卫生更为关键,以防水和食品变质带来的非战斗减员。1944年10月在帕劳群岛的战役中,就发生了饮用水污染导致的集体中毒事件。当时美军即将在佩莱里乌岛发起攻击,突然有50人因中毒倒下,其中10人病情严重,另有400多人感到不适,无法参与战斗。大量非战斗减员削弱了美军的攻势和士气,负责指挥的史密斯少将非常愤怒,立即命令调查并追责。
吃就是士气,韩国海军后勤部门引入了一种能现场制作烤鸡的食品车,直接将烤鸡和烤肉送至军港
事后调查发现,是后勤部门为图省事,直接使用装过油的旧油桶来装饮用水,而且未进行必要的清洁,最终导致30余名官员被解职,8人被送上军事法庭。在后续行动中,美军加强了运力,确保岛上的陆战队员们能够喝到足够且干净的饮用水,从而保证了战役的成功。
现代战争中的后勤创新
在现代战争中,美军对供水安全仍不敢掉以轻心。从2001年进入阿富汗,到2021年撤离,美军在该地的开销巨大。为保证士兵能喝到干净的饮用水,需要从东南亚的供应商采购纯净水,并空运到阿富汗,运费昂贵,每瓶矿泉水的成本高达13.37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80元,是成本的一百倍。
饮用水的成本中,99%来自于运输环节
美军因为上世纪80年代苏联在阿富汗的经历而格外小心。苏军由于使用不洁饮水,超过11万人感染肝炎,苏联第40集团军司令戈莫洛夫中将也未能幸免,“战士出黄疸、将军患肝炎”成了苏军在阿富汗的真实写照。苏军担心当地人对食品做手脚,不敢采购当地农产品,国内运输的食品经常因变质而无法食用,甚至有士兵收到了1942年生产的罐头。苏军营地条件恶劣,帐篷四面漏风,加上昼夜温差可达50度的恶劣气候,不少士兵患上了伤寒。
苏军后勤补给线损失惨重
抵抗军和游击队经常瞄准苏军的后勤短板,频繁袭击苏军的运输车队,苏军在阿富汗期间共损失了1.13万辆卡车和油罐车,燃料管线也经常被破坏。由于阿富汗的高原地形限制了直升飞机的使用,游击队利用特殊途径获得的近程防空导弹对苏联运输机构成了巨大威胁,迫使苏联飞行员采用非常规的俯冲着陆技巧,这被称为“阿富汗着陆法”。
VersaPak便携式手提箱净水系统
【现代化的战场应急净水设备】图为2018年“联合决心”演习中,美国陆军第1步兵师的士兵正在测试Darley的VersaPak便携式手提箱净水系统,可以从任何淡水来源生产饮用水,该系统重22千克,可通过12伏直流电太阳能电池板或电池进行4小时的应急操作,通过超滤膜和反渗透方式能够每小时生产170升的净化水,并消除99.99%的病原体,该系统是美军正在测试中的四种便携式水过滤系统之一。
美军战术水净化系统
能源供给是战斗力可持续的关键战场上不仅有士兵,还有飞机、坦克、卡车等装备,“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是行不通的。这些装备的燃料主要是汽油、柴油、重油和航空煤油,均由石油(原油)提炼而来。因此,不难理解,石油为何成为战略物资,涉及到能源供给、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时,各方总是争执不休。
1943年2月,从U-604号潜艇上拍摄到的U-459 XIV型补给潜艇,主要任务是补给燃油,现代核潜艇极大地解决了这一困难。
对于石油的渴望,热爱机械化战的希特勒深有体会。二战前德国自产石油只能满足其需求的40%,其余主要依赖罗马尼亚进口及来自委内瑞拉、苏联、美国等国的石油。为了备战,德国在战前储备了尽可能多的石油。罗马尼亚是德国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国,1940年向德国出口石油100.7万吨,占德国石油进口总量的94%,1941年更是达到208.6万吨。德国还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部分燃料危机,在20年代研发出生产合成燃料的技术,规模虽小。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到1938年,相关产品产量达到160万吨,1939年达到220万吨。
油料算什么!土豪可以用坦克燃气轮机烤牛排,一点也不懂节约
即便如此,支撑庞大军队的石油缺口依然巨大,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高加索地区,这里是苏联的石油基地。希特勒将大量精锐部署在高加索地区,希望两个集团军群长途奔袭,一个拿下高加索和巴库油田,另一个拿下斯大林格勒,切断高加索与北方的联系。这一计划超出了德军的能力,A集团军群拿下的迈科普油田几乎全部被毁,在长途跋涉后也只能望巴库油田兴叹,毕竟这里占苏联产油量的70%。到1942年年底,两大集团军战败后撤,能源匮乏的德国彻底失去了持久战的可能。
没有电线和电池,简易发射只能再简陋一些,直接点火。
武器供电事儿不小,战场难找充电宝进入现代战争,能源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供电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有些人会说,有燃油就能发电,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单兵或班组不可能随身携带发电机,能够伴随作战,为通讯、光电设备,武器装备提供电能的只有电池。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出现了电池短缺的现象。如101空降师用于夜视镜、GPS、无线电和其他装备的AA碱性电池(5号)严重短缺,某营在“帮助”友军修理悍马车时,居然开出了500节电池的“战地友情价”。
叙反对派武装阿克萨军的一项发明创造是改进了SA-7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电池,虽然外表极其丑陋
当然,海湾战争美军对碱性电池需求量如此之大,与可充电电池技术不成熟有关,第一款商用的可充电锂电池1991年才问世。现在需要电能的武器装备无处不在,通讯设备、GPS、火箭(如上动图)和导弹制导系统、智能弹药、鱼雷、地雷、声纳浮标、火炮引信、主动诱饵系统、弹道修正附加套件、近炸引信或弹药传感器都需要供电。电磁炮、电磁弹射、激光武器更不用说,从设计之初就抛弃了传统思路,直接利用电能,供电系统是最核心组件。
背带压着的长方形外接模块为一次性BCU,瞄准组件CLU底部也有电池槽
就连游戏中经常出现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也是需要电池的。以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例,系统全重22.5千克,其中导弹重11.8千克,除导弹外,还有CLU(Command Launch Unit,发射器的观瞄和火控单元)和BCU(Battery Coolant Unit,导弹的电源和导引头冷却装置),附属设备与导弹重量差不多。发射标枪导弹时,可用CLU中的热成像夜视通道,但必须提前通电制冷30秒(有反映称在阿富汗地区需2分钟),将热像仪降低到合适温度。CLU底部有电池室,战时一般安装非充电的BA-590/U电池。在导弹发射之前,BCU的电池部分为导弹电子设备供电,冷却装置将导弹导引头降低至工作温度。BCU一次性使用,不可再充电,有效时间4分钟,射后即丢,犹犹豫豫,对不起,请多带几块BCU(游戏里可没这么多细节)。
IVAS视觉增强系统配备的可穿戴电池,为提供充足的电能,电池体积非常大
这款Inventus的柔性可穿戴电池CWB是一个150瓦时的薄片锂离子电池包。标称电压14.8v,电量10Ah,重一公斤多。这个电池能在零下20度到60度温度下工作,特点除了轻薄柔软通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被弹击后不燃烧不爆炸。这种电池主要用来给单兵设备充电,比如单兵电台、平板手机(ATAK之类)、无人机等,堪称“战地充电宝”;通过电源管理器,还能够把电池串成电池组使用。2021年5月,美国陆军正式下单采购这种电池并大规模配发,合同价值12.5亿美金,为期9年。
从古到今 技术进步并没有让士兵更轻松 反而越来越累
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技术越进步,士兵负担反而越重,这是一对颇具讽刺意味的矛盾。战场非市场,即使后勤强大的美军也得尽可能多带装备和给养;当然,最多能带多少,最终带多少,还得算算体力账。美国海军陆战队力量与耐力的新标准要求步兵军官体能满足负重68.9千克行走14.5千米。这个负重听起来略吓人,但并不离谱,标准防弹衣与头盔重9千克,M4卡宾枪与弹药近7千克,此外,还有手榴弹、食物、水、雨衣、衣物、手电筒、单兵电台、夜视仪、医疗包等物品,个人装备轻而易举就能达到32千克,还要帮助携带其他物品和弹药(60毫米迫击炮弹、单重1.8千克,AT-4火箭筒等)。海军陆战队一名步兵表示,自己在阿富汗战场最高负重记录为90.7千克。
大家算算全套单兵装备有多重
如何克服单兵负荷日趋上升的现实?且看我军的解决方案。除了大量装备山猫、勇士等“战地出租车”,2020年12月的军事报道介绍“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我军边防士兵装备了全新的单兵外骨骼”。视频中可以看出,这款外骨骼小巧轻便,有了它的协助,即便身处高原、身背重物,行进速度完全不受影响。资料显示,该外骨骼系统总重小于5公斤,穿戴后人体最大承重可达70千克,行走时可为肩部减重30%,站立时肩部减重50%,快速穿戴时间小于2分钟,快速解脱小于30秒。战士反馈,在背上20千克货物后,重量全部由外骨骼承担。最近的新闻报道中,高原部队又装备了无人弹药运输车,这在训练区域海拔上升、单兵负荷急剧上升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