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满清统治者为何容不下偏居西南一隅的汉人藩王
三藩之乱:满清统治者为何容不下偏居西南一隅的汉人藩王
三藩之乱是清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叛乱事件,发生在公元1673年。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最终以清军攻入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告终。这场叛乱不仅改变了吴三桂等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清朝的统治格局。
吴三桂降清:晚明军事权贵与后金的政治交易
17世纪上半叶,明朝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奄奄一息。阉党、东林党党争败坏朝纲,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加之小冰期气候变冷导致农业减产,全国性饥荒频发。最让明朝头疼的是东北的后金,这个强大的满洲军事集团虎视眈眈,准备取代明朝。
1639年,明廷将辽西军事重镇宁远交给年仅27岁的吴三桂。然而,到1644年,除宁远外,所有辽西城池被清军攻陷,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面对自杀殉国、投奔李自成、投降满清三条路,吴三桂选择了最现实的一条:1644年四月,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在此之前,明朝将领毛文龙的部将耿仲明和尚可喜分别于1633年、1634年投降满清,并于1636年被封为怀顺王、智顺王。吴三桂随后也被封为平西王。
满清形成以八旗为主、汉人军事集团为辅的政治格局。吴三桂掌握关宁铁骑五万,尚、耿两人拥有两万兵马,加上八旗军合计二十万。其中,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战斗力与八旗不相上下。
在强大的满清-汉人军贵联合部队冲击下,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几乎不堪一击。经过近二十年的斗争,农民军失败,南明政权垮台,满清坐上了华夏江山。
削藩之必要:汉人藩王体制与“首崇满洲”国策的冲突
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自视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沐英,试图世袭王位镇守云南。他尽占明黔国公沐氏旧庄七百顷为藩庄,圈占民田,勒平民为余丁。
然而,满清不是明朝,吴三桂也不是沐英。满洲统治者深知,要想有效控制这片土地和人口,必须凝聚自己的力量。自清初开始,“首崇满洲”成为清朝的既定国策。
清朝在教育、刑律、待遇等方面给予满人优厚条件,实行满汉复职制度,要害部门和关键职务均由满洲官员把持。地方政权更是如此,清初各省总督及边疆大员、将军全部为满人。
而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作为唯一的三位异姓汉人王爵,超脱于所有汉人之上,几乎与清朝宗室子弟平起平坐。这种超常规的特例在清朝定鼎天下初期可以接受,但随着承平日久,其政治价值降低,藩王体制成为满清皇权专制的阻碍。
削藩之必要:三藩拥兵自重,威胁满清皇权统治
除了满清特权统治架构外,三藩拥兵割据也是清廷坚决削藩的原因。满清夺取江山后,三藩直接控制四个省。
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佐领是八旗的一个单位,在顺治初年,一佐领为三百人,尚、耿二人纸面上的兵力各三万余人,再加上自己的降军旧部,两人合在一起兵力接近十万。
而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更大,管辖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加上关宁铁骑旧部,吴三桂共有兵力十二万,三藩总兵力超过二十万。
当时满清所属八旗309佐领,即便算上编制外以及蒙古八旗,总兵力大约十二万。清廷不仅在军队数量少于三藩,地盘控制也未能形成优势。
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是陕西提督,李本深是贵州提督,吴之茂是四川总兵,同时吴三桂还与台湾郑氏集团暗中往来,加上尚、耿的广东和福建,三藩势力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按照清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念,吴三桂敢叛明,就敢叛清,满清统治集团岂能容忍汉人藩王久居卧榻之侧!
偏偏这三位藩王还不消停,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准予其便宜行事的政治优待,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同时还有权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不仅如此,三藩索要钱饷巨大,其中,吴三桂的云南省每年俸饷平均达九百余万,加上粤闽二省,三藩年需两千余万,清朝财赋近半耗费于三藩。
另外,吴三桂镇守云南十余年间,私自开矿铸钱,大肆征收边境关税,垄断盐铁贸易,而且日夜操练兵马,打造军械武器。耿精忠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尚可喜则利用广州通商口岸便利,走私大量货物。
到1661年康熙继位时,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愈加认为三藩成为满清统治的心腹大患,最终在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吴三桂宣布起兵反清,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后续发展
有意思的是,吴三桂起兵之初,跟随他的只有靖南王耿精忠,尚可喜在收到吴三桂起兵消息后,坚持效忠清室,后来更是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吴军北上。
在此期间,广东十郡失其四,情势十分危急,广州城危如累卵,尚可喜甚至在后院堆满柴火,准备在危急时刻自焚。
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动兵变,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同年十月,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据说在临终前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康熙听闻其死讯为之动容,赐谥号为“敬”,后来讽刺的是,乾隆年间,尚可喜被列入《贰臣传》,可惜一生效忠清室,最后仍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