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一测,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吗?
测一测,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吗?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年轻化趋势明显。2021年发布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建议所有人从35岁起就应该开始筛查,比以往提早了整整10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8%,也就是说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提起糖尿病,大家往往会把它和“老年病”挂钩。其实近年来糖尿病已经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2021年发布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建议所有人从35 岁起都应该做筛查,也就是将糖尿病的筛查提早了整整10年[1]。
此外,根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8%[2],也就是说每 8 个人成年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
看到这,可能有些朋友会担心自己被糖尿病“盯”上了,别着急,你可以先通过《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3]进行初步筛查。
筛查方法很简单,在每一类选项中选择和自己相关的分值并相加,如果总和≥25,建议你到医院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进一步确认糖尿病风险。
*来源于《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适用于20~74岁人群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如果你测出来分数偏高,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我国存在糖尿病风险的人其实不在少数。据统计,我国约有35.2%的人都处于糖尿病前期[4],它又称为糖调节受损,是一种空腹和(或)餐后血糖已经上升,但还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程度。
具体来说,糖尿病前期的情况分为两种:
▪空腹血糖偏高(IFG):血糖介于6.1~7毫摩尔/升之间,也称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异常(IGT):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偏高,血糖介于7.8~11.0毫摩尔/升,也称糖耐量受损。
与糖尿病患者不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朋友大多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而这反而会容易让人放松警惕。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在3-5年的时间里可能会发展成为糖尿病[5]。换句话说,糖尿病前期几乎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和必经之路。
但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终都会发展为糖尿病。一项针对糖尿病前期的、长达3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6 年,可使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 39%[6]。这意味着,如果能早点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并及时作出生活干预,便可能延缓糖尿病前期的发展,甚至恢复到健康的血糖指标。
因此,了解与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改善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我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吗?
接着我们来给大家介绍5种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是遗传因素、肥胖或超重、身体活动不足、膳食因素和早期营养,你可以根据这些因素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我国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5],其中遗传度高于60%的情况居多。
肥胖或超重
据我国11个省市的调查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上升,超重者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36,肥胖者的相对危险度更是高达3.43[5]。
大家可以通过BMI=体重÷身高²(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计算出自己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如果数值在24~28之间,属于超重范畴,如果超过28,则属于肥胖。
身体活动不足
权威期刊《运动医学》刊登的研究发现,每天静坐时间超过3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5%~89%[7]。因为久坐、缺乏锻炼会加重体内糖脂代谢异常,影响胰岛素正常工作。而规律的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耐量。
膳食因素
权威期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表明,以下5种饮食习惯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8]:
▪ 在外就餐频率高
▪ 荤素搭配上以肉类为主,少吃蔬菜、水果
▪ 偏爱重口的食物
▪ 吃饭速度快
▪ 主食以精白米面为主,几乎不吃粗粮
早期营养
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体重较低的新生儿和体重较高的新生儿在成长期都更容易出现糖尿病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