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质问"到"提问":提升职场沟通效率的关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质问"到"提问":提升职场沟通效率的关键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imingasia.com/how-to-ask-good-questions/

在职场的每个层面,我们常常使用问题来开启对话。无论是上级对下级的教导、部门同事的交流,还是跨部门的会议提案,几乎都围绕着发问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懂得在职场上运用好问题来厘清现状,进而找出解决办法,是成为专业工作者、优秀经理人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要问出一个好问题,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我们虽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提出问题,但因为问话的目的往往都是期望答案都必须正确与明确,这类型的发问其实是"质问",而非真正的"提问"。举个例子,我们或许都对以下的问句不陌生:

质问的范例问句

  • 为什么做不到?
  •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 你打算如何解决?
  • 你确定是这样吗?

当问话者带有批判与怀疑的态度提出上述问句时,双方对话的压力就随之而来,被问话者在防卫心理下,往往不想回应或是强烈反击,容易破坏彼此信任。


图片来源:Pexels

那么,如果换成"提问"会是怎样的情境呢?这时候发问者是抱持着共同学习的态度了解问题,并鼓励被问者说出感受。以友善与激励的态度展开彼此对话,这时候的问句可能是这样的:

提问的范例问句

  •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 如果要避免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 对案子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受?
  • 如果依你的想法做这件事,你的建议会是什么?

提问的心态,应采取"学习式"而非"批判式"。这类型的问句偏向引导与探索,不一味追求正确。这样的问句也有助被问者延伸思考,自行找出答案,培养和谐关系、建立彼此信任。

"提问"不仅适用于领导与管理,也能运用在家人与亲子间的对话方式。在家庭关系中多使用学习式的"提问"而非批判式的"质问",会有助于理解与尊重。如果习惯"质问"的表达方式,容易传达出一种不信任对方的讯号,因为当我们有意让答案都必须正确时,问题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威胁。

在学习如何问出好问题时,区分"提问"与"质问"是很重要的一段历程,我们不需要一下就变成"提问"大师,只要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先做到一点:避免使用"质问"!先试着避开"质问"的地雷区,再慢慢地增加"提问"的频率,从问话的方式开始改变,建立更亲近的信任关系。

开口之前先学会闭嘴,聆听是沟通的起点

我的一位老同事,能言善道、言词犀利,加上爱讲笑话的个性,让他交了不少朋友。这样的好人缘,让他在职场上无往不利,走到哪里都有贵人帮忙。最近我与他相约见面,虽然他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改幽默本性,但主动开口说话的次数比以前少了很多。以前都是他说、我听,现在反而变成我说、他听,这是怎么一回事?一问才知道,他最近抽空到MBA进修,最大的收获不是得到商管知识,而是惊觉自己"原来是这么爱讲话",都不知道从前因为多话而得罪了多少人。我惊讶地只差没从椅子上跌了下来。什么样的课程,能让人有这么大的自我觉察?

朋友告诉我,在一堂叫做"个案教学"的课程里,每个同学都想表达自己对案例内容的精辟分析与见解,往往是一个人发言完后,另一个同学又急着发言,争先恐后举手的场面,让学习也变得竞争了起来。他举了好多次手之后,总算被教授点到名,正准备发言时,教授只缓缓地问他一句:"同学,在你表达看法之前,可以先告诉我,前一位同学讲了什么吗?"

忽然间,全场静默。我朋友满脸尴尬,赶忙用求助的眼神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帮忙回答,但在场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仍是一片沉寂,与抢着发表意见的热闹场面完全不同。在这短短几秒钟,同学们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后来教授总算说话了:"各位,我只是想请这位同学帮忙告诉你们,如果要别人听你的,先听别人的!"

教授接着解释,在场的同学们未来可能都是高阶管理人才,应该学的或许是如何倾听他人的声音,而不是自顾自地讲述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懂得尊重他人,不对别人的发言内容感到好奇,自然就不会学着去聆听,又如何在管理上影响他人?就靠职衔与权威吗?

倾听从闭嘴、忍住不说话先开始

听完了朋友的分享,忍不住佩服起这位教授的管理智慧与教学技巧。在商业世界里,职场人士都认同倾听的重要性,各种有效倾听的技巧或准则也不断地被重述,不过人们往往是知易行难。其实,让自己开始学会倾听的第一件事,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先学着从闭上嘴巴,忍住心中想告诉对方的看法、建议与指导!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对所谓成功人士的印象,往往是他们善于表达、反应机敏又能言善道。而在职场中,人们也普遍认为先说话才能早早拿到议题的话事权,并找到机会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对方把自己当一回事,甚至控制场面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放任先说话的主控权,等于陷入了未知,这是多么地令人不安。因此,若是当了主管、有了更多权力,更会习惯基于职位之便掌控发言权,盘算着应该说些什么,让自己看起来聪明一些,而不再打开耳朵,仔细地聆听他人的声音。

为了破除这个习惯,优秀的工作者一定都会提醒自己多多聆听,藉由倾听展现对谈话者的尊重和信任。只有先听懂对方的话,才能让自己说对话,也才有继续对话的可能。"要别人听你的,先听别人的!"教授的这句提醒改善了我朋友的"听力",也调整了后来与人对话的心态与聆听习惯。倾听这门艺术,是商管课程的必修课,更是每位工作者该自我钻研的课题。


图片来源:Pexels

高绩效领导者常用的3种"提问式"领导法

在带领团队这件事,你是习惯给出"指示"的领导人,还是偏向运用"提问"进行管理的领导人呢?负责组织领导力发展的经验告诉我,善于向部属提出问题的领导人,在促进团队合作与管理绩效的表现上,往往优于那些将重点放在提供部属解答的领导人。而关于这点,我想与你分享一个小故事。

某年公司一位工作表现优异的同仁被晋升为带人主管,我记得晋升的理由有一项是这样的:"解决问题能力突出,能随时发想具建设性的建议,果断地给出解决步骤,并乐于与团队成员分享看法,完成专案目标。"当组织面临问题与困难,总是能够提出对策与想法,对于这样表现卓越的个人绩效贡献者,当然没有理由不给予人才肯定与拔擢。

只是,美国企业高管教练、管理思想家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说得中肯:"昨日经验的成功,不保证你明日也能以此成功。(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这位同仁晋升主管后,团队成员仍然习惯找他给建议与指示,这样大家只要展现执行力就可以了。但随着管理幅度变广,面对的组织问题也愈来愈复杂,在工作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他渐渐地不能像往常一样,总是立即提出具有洞见的答案解决成员的问题。

而从主管这里得不到立即答复的成员们,则逐渐对领导人失去信心,这位新手主管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一个领导人,整个团队气氛显得紧绷,绩效表现也一落千丈。


图片来源:Pexels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表示,过去的领导人或许是一个"知道如何解答问题"的人,但未来的领导人必将是一个"知道如何提问"的人。因为面对当前多变及不确定的经营环境,领导人应该学会用问问题的方式激励员工、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仰赖个人的聪明才智,期望以指示与建议处理组织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提出好问题的3个策略

但是,问题到底应该怎样问、问什么呢?好的提问往往从你没有预设立场与期望答案的正确性开始,以下有三项原则供你参考,这也是我分享给这位新手主管的提问策略:

策略 1:想提出不同想法?别说"这样不对!"

先提问,而不是先发表看法:在进行会议或是团体讨论时,人们常常需要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意见。但如果采取了让对方屈服的态势,或是想强加个人意见,往往会造成对方情绪上的反弹,讨论过程中就更难取得共识,比如以下的表达方式:

(X)我感觉这个方案才有效!
(X)我想你这样说不对!

使用上述句型表达看法,容易让对方感到压迫,也直接传达了否定对方意见的讯号。不如试试以下技巧,将直述句转换成向他人请教的疑问句,增加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X)我感觉这个方案才有效!
(O)依你的看法,这个方案有机会达到目标吗?
(X)我想你这样说不对!
(O)依你的经验,这种说法还有什么需要考虑的地方吗?


图片来源:Pexels

策略 2:想鼓励对方提出更好的建议?别问"你认为本来的做法会达标吗?"

避免使用责难式提问,多用友善的开放提问:倾听对方表达的想法后,你可以接续提问、强化对话深度。一般提问类型常分成两大类:"开放式提问"(没有规定答案范围)与"封闭式提问"(只有是/否的回答范围)。

"封闭式提问"指向固定的答案范围,限制了对方的思考范围。如果所有的提问只是重复这类问句,对方就像一直被审问的犯人一样,很难导引出具创造性的发言内容,例如:

(X)要不要采用这个做法?
(X)你认为这个方式能达到目标吗?

如果掌握相对友善的"开放式提问"技巧,不仅能让对方感到放松,也能促使对方进一步思考,比如:

(X)要不要采用这个做法?
(O)这个做法还有什么好处(或坏处)?
(X)你认为这个方式能达到目标吗?
(O)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达到目标?


图片来源:Pexels

策略 3:想追问落后的进度?别问"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以共同解决的开放性态度进行提问:有时候合作夥伴的工作进度不如预期,或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你可能会立即发出有责备意味的质问,暗示对方采取了错的方法、表现得不够聪明,比如:

(X)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X)你打算如何解决?

当事情已经发生了,其实不断指责对方也并没有多大意义。不如了解对方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同讨论如何解决,才有助于对方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让对方把心力花在辩解上。这时候可以用的提问技巧是采取对事不对人、改用"我们"当主词等方式,比如:

(X)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O)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结果?
(X)你打算如何解决?
(O)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状况?

虽然听起来都是提问,但领导者要提醒自己避免暗示部属自己的看法,也要避兔批判性的语句,尽量引导对方发表意见,不仅能让对方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说出真实的想法。每个人都有省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对方自己说出解决方法,通常要比别人直接提供解决方法来得更能激发潜能。因此,多问对方问题,远比直接给出答案来得重要。

习惯给出"指示"的领导人,可以创造许多的"追随者",他们聪明机敏、决策明快,享受被肯定的掌声。但长期作为提供答案的角色,自己可能被有限知识与经验所局限,也让他人的失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善于"提问"的领导人,则是培育更多的"领导者",这些人善于制造发问机会,并懂得用问题激励员工全心参与、分担责任。他们学会倾听,不再非提供解答不可,反而更有机会成就他人,引导组织成长与不断创新。


图片来源:Pexels

彻底赢得认同的2个"说故事"诀窍

有一次和几位HR伙伴与企管顾问聊到如何在组织内推动企业文化,大家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的从提升工作环境着手,有的从公司培训做起,也有的从福委会活动进行宣导。从实务上来说,这些方式的确都有助于执行与缔造企业文化。

而负责推动组织文化多年,我也常在想,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组织的核心文化与价值观传达给同仁?仅靠传统宣导式的愿景与声明并不容易让人记住,时间久了,人们的注意力也会对教条式的观念、道理感到疲乏,不容易让人记得住、做得到。那么,管理者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同仁对组织文化更容易听懂,也产生认同感呢?

好故事比硬道理更能激励人心

或许"说故事"是一个可靠的营销策略,能更有技巧地帮助人们理解组织创办人的信念,也更有机会说服同仁实践组织文化与价值观。因为人们从几万年前就靠彼此围绕火圈,靠述说与聆听故事延绵生命,可以说,我们的基因里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而且好故事往往比道理更能激励人心,也容易塑造人们对某项事物的认知价值,产生难忘的启发与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述说一个好故事?虽然这方面已有许多书籍论述相关原则,但我想聊聊两个组织案例,说明运用故事营销企业文化,也是有一些公式可以参考的。


图片来源:Pexels

公式1:坚持行动+迈向巅峰,皇天不负苦心人的故事

这类故事的公式通常是:愿景与目标→困难限制→坚持行动→迈向巅峰。

某一年我与集团事业处的一位主管合作,协助当地厂区的人力资源事务。这位主管以工厂管理见长,在他与全厂伙伴积极地改善制造流程与营运效率下,我们终于突破了出货量限制,产能屡创新高。主管那时想给全厂发个小红包,并且送给大家一块蛋糕,一同分享这个喜悦。

这真是个宣扬企业文化、激励人心的好时机,同时也是个好故事的素材。那一年我们不仅给予同仁上述的物质奖励,也在内部宣传了这次的重要事件,内容大致如下:

我们一直在XX产品上想取得客户信赖(愿景与目标),但是我们在研发与制造上的瓶颈一直无法突破(困难限制)。然而,我们从不放弃,在过去的三个月,由于同仁的共同努力与坚持,我们终于找到了方法(坚持行动)。如今,我们总算能让客户相信公司是有实力达标的,而且在这一领域上取得了领先地位,这个荣耀同属大家,很高兴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历程,这也是我们不轻言放弃的企业文化!(迈向巅峰)

我们将这样的宣传文字,透过包装与营销,在各种内部沟通场合不断放送,即使文字精简,却能让同仁更加了解组织文化,也是可以琅琅上口的好故事!


图片来源:Pexels

公式2:历经低谷+重返荣耀,遇意外后逆风翻盘的故事

相较于皇天不负苦心人的故事,更能让大家不断传颂、津津乐道的故事,可能就属这类型遇到逆风也能再起的故事,比如葛斯纳让IBM浴火重生、贾伯斯让苹果起死回生……这类故事的公式则像是这样:

愿景与目标→意外转折→转场变革→重返荣耀!

产业趋势都有历经高峰与低谷的时候,许多企业可能在变动的环境中,因为没有做好自我调整的准备,在面临低潮时从此一蹶不振,最终退出了市场。不过也有公司因为积极做好布局与转型,撑过市场寒冬,再次回到最佳水準。

我曾服务的一间公司,长久以来都是这行业领域的领头羊,并且致力保持优势(愿景与目标),有一次却因为突然遇上竞争者的削价竞争,经历市场红海严峻考验,公司获利不若往常亮眼(意外转折)。我们当下不仅启动了组织变革,同时也透过推动重塑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各项活动,引领大家思考可以做些什么,共同撑过这段经营黑暗期(转场变革),在管理层带头推动价值转型、同仁们也开始凝聚行动共识后,后来几年总算苦尽甘来,再创获利新高。(重返荣耀)

后来,我们将组织这样同甘共苦并再获市场佳绩的经历写成了故事,并搭配重新形塑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进行宣传,不仅成功提升了内部同仁的向心力。多年以后,即使我已不在这组织服务,但有有机会参加讨论企业文化的研讨会时,这间组织重返荣耀的故事仍常被行业顾问所提起,由此可看出故事传播的深刻影响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