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跨界迷途:股价狂飙与实体失血困局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跨界迷途:股价狂飙与实体失血困局
2024年1月底,巨轮智能(002031.SZ)发布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年度业绩预告,揭开了这家公司在2024年所谓的"困境反转"背后的真相。根据预告,公司扣非净利润亏损1.24亿元至1.85亿元,不仅吞噬了前三季度仅有的580万元净利润,还可能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最差业绩纪录。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业绩如此糟糕,公司的估值却跌至-1546.9倍,在全A股5395家上市公司中排名倒数35位。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轮智能的股价在二级市场却呈现出极端的上涨行情。开年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35%,盘中一度突破100.73元(后复权),创下历史新高。特别是在2024年的最后三个月里,股价更是暴涨了263%。
这种反常的市场表现,主要源于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公司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用微型RV减速器和XT减速器,以及其RV减速器在高精度、高稳定性、耐久性和一致性等方面达到"国产替代"进口水平的宣称。这些信息推动了公司股价的持续上涨,尤其是在年底站上板块之巅后,眼下的二次启动又拉升了近80%。
"概念先行"与经营危局
过去三年间,巨轮智能凭借"机器人"概念成为市场焦点,但其基本面与之关联度并不高。公司主业是汽车轮胎设备制造,主要产品包括轮胎模具、液压式硫化机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其中,轮胎模具和液压式硫化机在2024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1.5亿元和1.9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9.03%和15.5%,同比去年下滑2.01%和6.31%,销售净利率仅0.68%。
相比之下,国内龙头豪迈科技(002595.SZ)的轮胎模具业务在同期实现营收22.1亿元,毛利率高达41.59%,竞争优势明显。豪迈科技的盈利优势主要源于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规模效益以及集团内部交易带来的毛利分配。
图源巨轮智能2024半年报
尽管巨轮智能涉足机器人转型已超过十年,但市场效果始终未达预期。2010年,公司宣布进行RV减速器的研发工作;2014年定增募资10亿元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2015年宣布RV减速器获得国家专利,并加码工业4.0、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新业态,当年上半年公司机器人业务实现收入0.25亿元。
2023年5月,巨轮智能的RV减速器获得CR产品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批获得该认证的两家企业之一。其RV减速器主要应用于20公斤及以上的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外部轴、数控机床高精密转台等,技术性能和使用性能对标行业巨头产品。产品系列包括E系列、C系列和T系列,品种发展到30多个,满足6KG至600KG主流机器人应用需求。
然而,市场对巨轮智能的机器人业务表现并不乐观。数据显示,公司机器人业务规模小且波动明显,2023年毛利率一度仅剩8%,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业务规模连续三年下降。公司研发费用率长期处于5%左右,2024年更低至2.89%,远低于机器人行业龙头10%以上的研发投入水平。2023年硕士学历以上研发人员数量仅11人,难以支撑尖端技术研发。
从减速器的种类来看,人形机器人主要使用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少数部位会用RV减速器。这意味着巨轮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概念含金量并不高。2024年,同川精密、德美精密传动、巨蟹智能、瑞迪智驱等多家减速器企业已具备一体化关节的技术实力。在大负载机器人领域,智同科技、飞马传动、泰隆集团、斯微特传动、环动科技等企业已具备定制化能力。
例如,飞马传动自主开发的超大型RV减速机SMRV-1500E已应用于2吨负载的大负载机器人。环动科技也可提供1000KG负载的机器人解决方案。而巨轮智能展示的JL重载机器人系列最大承重能力仅300kg,2024年9月公司称可以全套配置210KG以上、600KG以下机器人减速器。
投机式转型的代价
巨轮智能在机器人业务上的停滞不前,与其在"类金融"业务上的跨界扩张密切相关。2014年,公司业绩达到高点,实现1.54亿元净利润,并完成上市后第一次定增募资10亿元投向工业机器人。2015年,公司账面资金充沛,现金余额达12.67亿元。
然而,公司并未将资金主要用于机器人业务,而是大举进军"类金融"领域。2015年,公司分别向上海理盛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天玑科技投资9600万元和6600万元。2016年11月,公司收购和信(天津)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51%股权,交易总价5.5692亿元。
为支持上海理盛和和信保理业务,巨轮智能的资金持续向金融板块流动。2017年度,上市公司对两公司的担保金额达14亿元。2017年5月,公司合并口径下借款余额达到18.58亿元,比2016年末增加6.90亿元,新增借款超过2016年末净资产的22.46%。
2018年12月,由于流动性危机,公司终止了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10141.79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2020年初,公司以9900万元转让了上海理盛48%股份,5年间仅分红2800万元,截至转让日,公司向上海理盛提供的财务资助款项余额为6000万元。
2021年,巨轮智能财务危机全面爆发,和信保理被紧急剥离。公司称,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向和信保理提供的财务资助余额高达12.41亿元。2021年6月30日,和信保理及巨轮天津被整体挂牌出售,几番折价后以5.52亿元成交,但公司仍需继续提供财务资助。双方协定在三年内、按年利率6.50%分六期归还,最晚一期的时限是2024年9月。
这一年,巨轮智能净利润巨亏4.69亿元,其中3.51亿元源自于出售巨轮天津的投资收益亏损。公司的主营业务因长期荒芜,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只有7.47亿元,与2016年的水平几乎持平。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短期借款近8亿元,账面现金持续下行,不受限的货币资金余额仅1.2亿元,仅够支付一年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利息费用,财务压力很大。在连续5年扣非净利润为负数的背景下,巨轮智能"造血"无望,现金流主要依赖前几年财务资助款的回流。
"三妖轮回"狂欢下的反转幻象与估值倒挂奇景
自2021年财务危机以来,巨轮智能的股价开始上演每年一轮的极端行情。2022年6月、2023年6月、2024年下半年,公司股价均出现短期剧烈震荡,以连续涨停快速拉升,又在见顶后迅速下跌,呈现出典型的昙花一现走势。
配合各路游资、机构炒作的议题,正是十余年间老生常谈的"人型机器人"以及"减速器"概念——期间正值巨轮智能困顿了十年的工业机器人项目投产。
2024年下半年的炒作最为剧烈,因为在机器人概念的"外壳"之下,巨轮智能还有前三季度的"困境反转"财报开路:前三季度业绩扭亏为盈,预付款史无前例的暴涨。2024年第二、第三季度,巨轮智能预付款项分别同比增长2495.82%、506.28%,达到5.4亿元、4.8亿元,被解读为主业与新业务扩产增长的标志。
然而,随着亏损的年度业绩预告出炉,上述指标承载的盈利预期被彻底戳破,其真实含义恐怕是公司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依旧堪忧。
更令人震惊的是,巨轮智能的估值呈现出极致倒挂:截至今日盘中,公司后复权股价已经创下历史新高,突破100元,但在全A股5395家上市公司中排行倒数35位。
图源:eniu.com
主业出路难寻背后,2023年至今巨轮智能的高管变动极为频繁,非独立董事变动3人次,监事变动3人次,财务总监变动2次,证券总监变动1次。在财务总监一职上,原董事、财务总监林瑞波离任后,肖燕璇2023年4月接任,不到一年时间,肖燕璇在2024年1月30日因个人原因辞职。
5年之间,公司大股东兼实控人的潮汕富豪吴潮忠也已将持股比例从18.18%减持至11.79%。
这层危局中唯独不变的,是每年公司昙花一现的股价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