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浚县过年丨千年古城民间社火展现非遗魅力
老家河南·浚县过年丨千年古城民间社火展现非遗魅力
202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大伾山庙会。当天,现场,高跷翻腾、舞狮震天、秧歌欢动;云端,大量网友跟随环球网的直播镜头沉浸式体验“老家河南 浚县过年”的淳朴年味,共赴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各色表演竞相斗艳民间艺术感染力“拉满”
刚健活泼的舞狮,威风凛凛的巨龙,威武雄浑的盘鼓,欢快的旱船……正月初九的大伾山庙会,十多支社火表演队伍汇聚一起,从浚县古城直上大伾山,和着鼓点有序前进,边走边演,十里长街成为一个大舞台。沿街锣鼓阵阵,人潮涌动。
在社火表演的主会场,高跷、秧歌、舞龙、舞狮、盘鼓等表演轮番竞技。各个社火表演队是铆足了劲,竞相斗艳,纷纷将自家的拿手绝活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现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感染力。
浚县民间社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表演角色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舞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来,经过浚县社火表演艺人的再加工,又赋予了他们崭新的生命。
大伾山庙会举办地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浚县。浚县正月古庙会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深远的影响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而闻名,因起会早、规模大、会期长而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庙会历时一个月,其中以正月初九大伾山庙会、正月十六浮丘山庙会历史最为悠久、最为著名。
青少年成主力 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大伾山庙会的社火上,萌萌又“敬业”的小演员们吸引了众多游客观众的目光和赞许。
4岁的妞妞杨润润是第一次参加社火表演,在背阁节目中扮演穆桂英。背阁表演是浚县传统玩会形式之一,武士背后捆2米高的铁制骨架,装扮成杨宗保、穆桂英等角色的少儿固定在背架顶端表演动作,一只“小猴子”在背架上不停翻跟斗。
“妞妞去年看到背阁表演特别喜欢,让爸爸背着跟着一路。今年我们就报名参加了演出。她在台下一直哭,但一走起来,一点都不带哭的!”小演员妞妞的妈妈告诉环球网记者。
和往届大伾山庙会相比,今年值得注意的是社火表演中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为千年庙会增添了活力,也是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
三岁半的“小孩哥”赵子淳从2岁多就跟着姥姥学盘鼓,如今敲起盘鼓来节奏准确、手法熟练。“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赵子淳的姥姥、九妹盘鼓队队长李九妹说。
年轻的“小狮子”们在梅花桩上辗转腾挪,活力无限。浚县新东兴舞狮团团长孙军亮已经舞狮30多年,他告诉环球网记者,这些队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从小就练习武术,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身姿翩翩的“公子扑蝶”是高跷中的经典角色,观赏性很强。今年的大伾山庙会上,一位扑蝶“女公子”惊艳登场,吸引了大量游客观众的目光。“我此前扮演的是青蛇的角色,公子的角色往年都是男生扮演的,我今年想尝试挑战一下。但压力是很大的,公子的动作难度比我女性角色更高,练习时浑身受的伤也比较多。”“女公子”扮演者王大荣告诉环球网记者。
进入春节非遗文本 古城焕发更多魅力
今年是第一个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的春节申遗视频中,浚县正月古庙会以丰富多彩的闹社火场景、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欢天喜地的喜庆氛围,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春节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原地区春节习俗特色,把美好的中原文化、“老家河南·浚县过年”的精彩讲给世界。
据了解,“春节”申遗团队在选择地方案例时,会着重挑选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地区或项目,将其纳入申遗文本中。浚县不仅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浚县正月古庙会有着“华北第一古庙会”“中国的狂欢节”之称。浚县古城内的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墙、钟鼓楼等古迹都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遗产,这些都为春节与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浚县的大伾山庙会是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的民俗活动之一。民俗文化节期间,浚县以六大民俗盛会为载体,开展社火汇演、手工艺品展销、民间美食商贸、文创集市等活动,翰林府翰林宴、我在古城谈恋爱、黎阳社火情、《梦回黎阳·穿越古城》大型剧本杀等24项100余种1000余场次沉浸式情景演艺和街头巡演活动,把年味拉到满格。邀请全国游客来浚县古城过大年,游古城、逛庙会、尝美食、赏民俗、品年味。近年来,浚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目前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古城形象已经展现,庙会游览空间得到拓展,已成为庙会期间新的旅游亮点。
本文原文来自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