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话蛇 | 关于“蛇”的传统民俗,你知道哪些?
蛇年话蛇 | 关于“蛇”的传统民俗,你知道哪些?
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从福建南平的崇蛇习俗到安徽肥东的洋蛇灯舞,从江西赣州的大由蛇灯到北方黄河流域的"蛇盘兔"剪纸,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习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传统民俗
新春快乐
蛇年大吉
Happy Chinese New Year!
2025蛇年新春
我国将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蛇的形象最早以图腾形式出现
伏羲女娲被描绘为人首蛇身形象
古代常常视龙蛇为一体
蛇、鹤在传说中被认为是延年之物
蛇也是富饶、生生不息的象征
插蛇簪、蛇灯舞、蛇盘兔……
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习俗
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2025乙巳蛇年到来之际
小天为大家盘点与蛇相关的传统民俗
共同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崇蛇习俗,源远流长
福建·南平
《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所谓蛇种,即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中及闽东一些地方的妇女,至今流行发髻上插蛇簪奇俗。
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每年都会上演人蛇共舞的一幕,其崇蛇习俗起源于秦汉时期,集中体现在每年两次的祭蛇神活动——元宵游蛇灯和七夕赛蛇神,当地至今保留着真蛇坐轿出巡及赛活蛇的传统习俗。
洋蛇灯舞,别具魅力
安徽·肥东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洋蛇灯”,兴起于元末明初,流传于合肥市肥东县一带,是当地欢庆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有一整套绑、扎、凿、勾、翘、压、衬的方法,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身授加以传承。其表演中有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舞蹈动作,以锣鼓和民间礼炮“三眼铳”伴奏,主要乐曲有“长槌”、“十番”等。
大由蛇灯,祈福迎祥
江西·赣州
大由蛇灯是一项流传600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如今已列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石城县大由乡濯龙村,万家灯火通明,蛇灯势如长龙。
蛇灯游村时,鼓乐、唢呐开道,灯身上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发财等祝福语,接灯寓意着接财、接福,蛇灯所到之处,当地人便把一段同样的蛇灯接到后面,越接越长,意味着幸福也越来越长。
剪“蛇盘兔”,寓意美好
北方·黄河流域
剪纸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蛇盘兔”是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具有代表性的剪纸图案之一,俗语中有“蛇盘兔,必定富”“贴上蛇盘兔,种下摇钱树”之说。
“蛇盘兔”剪纸常用于新春佳节以及新人布置洞房等生活场景,是阴阳和谐、多子多福的象征,也有趋吉避祸、富贵圆满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圣虫”饽饽,面食顶流
山东·胶东
胶东花饽饽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极具民俗特色的面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其中“圣虫”饽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深受喜爱。
圣虫,取其“剩”“升”之音,寓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当地人在春节、上梁、嫁娶、祝寿等重要时刻,会用面抟成较大的盘屈蛇虫状并蒸熟,用以讨彩头。
“蛇盘盘”馍,祭祖怀先
山西·霍州
霍州面塑文化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逢年过节,霍州人会丰富馍馍的造型,并赋予其寓意。除了年馍,还有寒食节馍、中元节馍、囫囵馍、羊羔馍等。
其中,“蛇盘盘”馍主要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时制作。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蛇盘盘”馍分单头蛇、双头蛇,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寄托了当地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图腾文化,传承至今
华南·少数民族
华南土著民族最古老的崇蛇现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器装饰、青铜纹样与雕塑、岩画艺术中的蛇形图像。蛇图腾文化流传至今,在黎族、壮族、侗族、傣族、彝族、苗族等民众日常生活中仍有表现。
海南黎族把蚺蛇视作祖先血亲或是祖先灵魂的再生,对其礼敬崇拜,以求保佑。桂北侗族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以隆重的蛇舞来纪念蛇祖“萨堂”。云南彝族青年男女订婚后,卜卦选定某棵小树,削去树枝制成木蛇,作为出嫁时重要的陪嫁物。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它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途径
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风险和挑战
30年春华秋实,30年砥砺奋进
作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中坚力量
天融信将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深度融合AI、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
升级产品技术,延展场景应用
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网安力量
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