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将拥有40万铁骑的突厥可汗打到俯首称臣,长孙晟是咋做到的
五年将拥有40万铁骑的突厥可汗打到俯首称臣,长孙晟是咋做到的
隋朝建立初期,面对突厥可汗沙钵略率领四十万骑兵的强势进攻,隋文帝杨坚一度陷入被动防守的困境。然而,随着"突厥克星"长孙晟的闪亮登场,隋朝开始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成功使突厥分裂并最终俯首称臣。
公元581年,对于刚刚登上隋文帝宝座的杨坚,既是立国元年,更是烽烟四起、外患不断的一年。
正当雄心勃勃的杨坚任命当时最能征善战的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镇守广陵,和州刺史韩擒虎镇守庐江,秣兵历马,准备发起“渡江战役”,消灭南陈政权,结束近三百年分裂、完成大一统的辉煌历史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先是来自西北的游牧部落吐谷浑率先发难,攻打凉州。接着不甘束手就擒的南陈陈宣帝陈顼,也奋起反击,抢先出手,攻占故墅城,并对江淮失地发起猛攻。
虽然杨坚兵来将挡、见招拆招。但是,让他感到后背发凉、寝食难安的,是雄踞北方兵强马壮的突厥,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一时间,杨坚四面楚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拥有几十万骑兵,随时可以一举南下,分进合击、兵锋直指长安的突厥,杨坚当时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趾高气扬、不服就干的突厥沙钵略可汗,也就五年时间,竟然从一只威风凛凛的草原“猛虎”,变成一只俯首帖耳的“病猫”了?
是谁?有如此“法力”?
能助束手无策的隋文帝杨坚完成绝地反击的逆袭之旅?
从“历史记忆”的长河源头,去探寻、了解在公元581年隋朝立国元年,隋文帝杨坚面对突厥可汗沙钵略率领四十万骑兵的强势进攻时,正是有了长孙晟的“闪亮登场”,才使得杨坚从最初的加固长城、严防死守,到后面的从容面对、指挥若定,最后轻而易举地使突厥在分裂中俯首称臣。
长孙晟给杨坚献上的究竟是什么魔幻的“隆中对”?
他为什么能准确分析当前的形势?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以夷制夷的高明策略?而且还提前预判了突厥可汗沙钵略的结局?
在他“亲自操刀”下,曾经强大无比、看似铁板一块的突厥,被他三招两式就给“玩”成千疮百孔、四处漏水的筛子。最后从不可一世、谁都不服的草原霸主,走向俯首称臣、乞求被收留草原“浪子”的衰败之路?
以及长孙晟究竟用了什么法术?不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就将突厥给拖垮、打残的历史经过吧。
如果说,在中原王朝抗击草原游牧民族野蛮入侵的历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中。有谁,一生中是专为研究、压制一个游牧民族,并成为他们“克星”的话。那他,一定非长孙晟莫属。
公元580年,北周派出以汝南公宇文神庆为代表,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去完婚的和亲团队,其中的司卫上士,就是长孙晟。
被突厥可汗挽留一年,“学成归国”的长孙晟回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自动成为隋文帝杨坚的臣子了。
公元581年,是隋朝立国元年,也是北方强大的突厥,新老政权交替的一年。
这一年,突厥老可汗去世,在商议新可汗的人选时,因为内部矛盾,虽然名义上统归大可汗沙钵略领导。但是,曾经强大统一的突厥已经显现出“各立门户”的分裂苗头。
新官上任三把火。
大可汗沙钵略即位之后,猛然发现也才刚刚成立的隋朝皇帝,居然就不怎么搭理自己,更别说给自己送来源源不断的金银绸缎、粮食美酒,这就让他非常不爽。
更给他火上浇油的是,千金公主因为隋朝灭亡了北周,就每天逼着沙钵略给北周报仇雪恨。
现在“国仇家恨”集于一身,正想给自己立威,同时也给隋文帝杨坚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自己厉害的沙钵略,终于决定,出手了。
于是,沙钵略一边集结兵马,一边通知北周灭亡北齐时逃到突厥的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共同出兵,攻打杨坚。
消息传来,隋文帝杨坚又惊又怕、坐卧不安。
无奈之下,命令边境增修要塞、加固长城,派出心腹大臣镇守幽州、并州,屯兵数万,随时准备抵抗突厥的进攻。
就在杨坚只能被动防守、拿不出更好解决办法的时候,终于等到“时代风口”的“突厥克星”长孙晟,闪亮登场了。
当初到突厥送千金公主完婚的司卫上士长孙晟,到突厥之后,以一手力压群雄的“一箭双雕”,当时就把突厥可汗给“雷倒了”。
突厥哪里见识过这么厉害的射雕高手啊!
于是突厥可汗就屈尊将长孙晟留下,让自己的儿子和王公贵族都跟他交往,想拜师学艺。
其中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侯,就秘密的跟长孙晟私下结盟。他俩到处游猎,长孙晟借此了解了突厥境内的山川形势、民风习俗、部落矛盾、势力范围等等最真实、深入的第一手资料。
现在,看到突厥大规模入侵,杨坚束手无策,已经升为奉车都尉的长孙晟,终于站了出来。
他给杨坚呈上的是一份“隆中对”。
长孙晟认为:突厥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只可智取不可力敌。现在首要任务是先打退突厥的进攻,然后稳住阵脚,制定一套克敌制胜的策略。
据我所知,突厥虽然从外表看铁板一块、坚不可摧。但是,内部却是你争我夺、积怨甚深。
我们可以制定“以夷攻夷”的“离间计”,就从沙钵略可汗手下最有影响的几个可汗下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让他们相互猜疑、相互攻打、消耗实力,我们则坐收渔利的办法。
只有不断给他们制造矛盾、分化瓦解,不断削弱沙钵略实力,扩大加入咱们阵营的突厥“同盟军”,给他们一定支持和帮助,就可以遏制甚至逼退沙钵略的入侵。
只要突厥内部上下离心、相互防备,咱们励精图治、加快建设,也就十几年,咱们就可以强势出兵,一举打垮他们!
隋文帝杨坚高兴极了!
马上召长孙晟入宫,在长孙晟边说边用手画出突厥山川地理、兵力分布之后,胸有成竹的杨坚完全采纳了他的所有建议。
杨坚马上派太仆卿元晖出使达头可汗(沙钵略的叔叔),赐给他一面绣有狼头的大纛旗。
当达头可汗的使节来到长安,杨坚特意让他坐在沙钵略可汗使节的前面,以示尊贵,故意给他俩制造矛盾。
与此同时,杨坚派出擢升为车骑将军的长孙晟,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来到塞外,赏赐给奚、、契丹等游牧部落,买通一条通往处罗侯驻地的“通道”。
在长孙晟一番推心置腹的形势分析之后,处境微妙的处罗侯终于下定决心,率领所属部落向隋朝称臣。
长孙晟这一通“离间”“组合拳”打出去,突厥国内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强烈。沙钵略可汗果然开始与其他部落相互猜忌、彼此防备、貌合神离起来。
不过,即使长孙晟的计策开始奏效。但是,面对沙钵略已经发起的雷霆攻势,还是需要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才能挡住突厥的进攻。
好在,任何一个王朝建立初期,最不缺的就是能征善战、敢打敢拼的勇将。
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集结五个突厥可汗的四十万骑兵,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的兵马,沿着隋朝从东到西长达几千里的国境线,兵分几路,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不过,在敢于出击的隋军将士奋勇抵抗下,几路杀入隋朝境内的突厥军队都被打得溃不成军。
特别是在长安西北500里弘化(今甘肃省庆阳市)率领几万大军重兵把守,负责保障都城安全的沁源公虞庆则,派出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领二千将士,前出到距离弘化以北一百二十里的周槃拱卫弘化时,居然在狂野之中,与亲自率领十多万骑兵的突厥可汗沙钵略迎头相撞。
军事史上二千步兵大战十万突厥铁骑的最经典战例,就此爆发。
让来势汹汹、想要一口吞掉区区几千步兵的沙钵略惊掉下巴的是,面对十几万突厥骑兵的四面合围、轮番冲击,达奚长儒率领二千步兵不但敢于亮剑、血战到底,最后还居然杀出重围、绝地逃生了。
三天十四战,达奚长儒边打边撤,最后以身上五处负伤、两处重伤,麾下将士付出伤亡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惨痛代价,杀伤突厥骑兵一万多人。用以命相搏、不惜同归于尽的玩命打法,冲破突厥的重围,硬是打回到一百二十里外的弘化城。
史书记载:次日,突厥可汗沙钵略在交战处焚烧阵亡将士尸体后,大哭着离去。
不过,桀骜不驯、虎狼成性的沙钵略会就此收手,接受他登上可汗宝座后第一次出兵就被二千步兵打得哭着跑回来的可耻结局吗?
就在发誓要把丢掉的面子打回来的沙钵略准备再次南下入侵时,已经跟隋朝“暗通款曲”的达头可汗不干了,他擅自率部离开,不打了。
接着,长孙晟又游说沙钵略的儿子染干,让他劝说沙钵略撤军。于是染干谎报军情,说铁勒等部族起兵造反,准备袭击沙钵略的牙帐。
本来怒气冲冲的沙钵略立刻脸色发青,想都没想,立刻掉头回去了。
有爱好者很不解:为什么不可一世的沙钵略一听说可能被人抄后路端了老窝,就立刻慌慌张张地赶回去了呢?
其实,从古至今,没有一支军队能够在远征时老窝被端而能坚持下去的,后面马上就会看到这样的结果。
公元583年,成功抗住沙钵略第一波进攻,可以从容调兵遣将的杨坚,决定对突厥进行惩罚性的进攻。
于是命令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出塞攻打突厥。很快,隋军就与沙钵略在白道狭路相逢。
行军总管李充向杨爽建议:突厥最近多次侵袭边境屡屡得手,自以为没有对手。因为瞧不起我军,经常在驻地不加设巡逻岗哨。如果我们用精兵出其不意、对他们发动奇袭,一定可以将他打败。
一番争论后,李充和元帅府长史李彻主动请缨,率领五千精锐骑兵长途奔袭,一举大败突厥。
狂得没边的沙钵略再次为他的傲慢付出代价:危急时刻,是扔掉身上的金甲,趴在草丛里才得以逃脱的。
而且,李充这一狂飙突进的闪电战,打掉了突厥的粮食补给,加上军中疾病流行,突厥这一次死伤惨重、元气大伤。
突厥主力被打残,负责牵制隋军的偏师高宝宁部,也在隋军幽州总管阴寿统率步、骑十万的雷霆打击下土崩瓦解,最后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