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学问大揭秘:临床药师教你如何科学选用静脉药物
“点滴”学问大揭秘:临床药师教你如何科学选用静脉药物
在医疗领域,"点滴"即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它能将药物直接注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实现快速且高效的分布。然而,静脉输液并非"万能药",其使用也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和规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静脉输液的优缺点,并介绍如何科学选用静脉药物。
一、静脉输液的优缺点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拥有诸多显著的优点。首先,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药物直接注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这意味着药物无需经过消化道吸收或其他转运机制,能够实现快速且高效的分布至全身各部位,这对于急性病况的救治以及需要迅速达到治疗效果的情况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急救和重症监护环境中,静脉输液更是被用来迅速传递关键性药物以挽救生命或阻止病情恶化。
其次,静脉输液还可作为一种全面的支持疗法,通过输注特定的液体配方,如电解质溶液、营养制剂(如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等),能够有效补充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损失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帮助恢复或维持体内液体平衡,矫正电解质紊乱,保障基础代谢和脏器功能正常运作。对于无法通过口服途径摄取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术后恢复期、肠道功能障碍或长期卧床者,静脉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静脉输液并非没有风险和挑战。在实际操作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感染风险:无论是插入静脉导管的操作过程,还是导管留置期间,都可能引入细菌,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这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此外,输液部位的皮肤清洁护理不当也会增加局部皮肤感染的可能性。
药物相互作用:在合并用药或连续输注多种药物时,不同的药物在静脉通道中共存,可能引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增强、减弱或改变药物原本的药理效应,甚至产生未预期的毒性反应。精确计算药物剂量、把握输注顺序和速度,以及合理选择药物配伍,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关键。
过敏反应:静脉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过敏反应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相对口服途径更高。有些患者可能对某一种或几种药物成分高度敏感,即使是很小的剂量也可能诱发过敏反应,轻则表现为皮疹、发热,重则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输液前进行必要的药物过敏测试和筛查,以及备好应急抗过敏药物,对于防止严重过敏事件极为必要。
液体负荷过重:不当的液体管理,如过快或过量的静脉输液,可能导致短时间内体内液体总量急剧增加,超过心脏泵血及肾脏排泄能力,从而引发液体超负荷综合症。这种情况可能迅速发展成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氧合;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因此,严密监测患者的液体出入量、尿量、血流动力学参数,遵循个体化输液方案,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有效的基础。
二、如何科学地选用静脉药物
首先,明确静脉药物使用的适应症。
静脉输液主要用于:无法口服或肠道吸收不良的患者;需要迅速发挥药效的药物;药物口服或肌注吸收不佳,需通过静脉给药保证疗效的情况。例如急性感染、脱水、电解质紊乱、手术后恢复等。在选择静脉药物前,需要明确患者的具体病情,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基本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静脉注射。
其次,了解药物性质与选择合适剂型。
静脉药物大致可以分为抗生素、营养液、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几大类。每一类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制。临床药师会根据药物性质选择适宜的溶媒,并确保药物溶解完全,防止产生微粒导致血管栓塞等问题。
再者,考虑药物的剂量和速度。
药物剂量的确定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剂量过大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安全隐患。而给药速度的控制则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耐受情况来调整。过快的给药速度可能导致血压骤变、心律失常、药物浓度过高等,引起不良反应,而过慢的给药速度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因此,临床药师会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并设定合适的输液速度,同时在输液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反应,适时调整。
此外,警惕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拮抗或加重毒副作用的相互作用。在选择静脉药物时,药师需全面评估患者当前所用的所有药物,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重视个体差异。
每位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疾病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剂量的选择。临床药师会基于个体化原则,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细致评估,确定最适合的给药方案。
总的来说,静脉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是一项严谨的医学工作,涉及到药物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在选择静脉药物时,必须确保安全和有效性。药师在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特性,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药师还负责监测和调整治疗过程,以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最佳的控制和恢复。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