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一生:为什么千年来唯独他能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的一生:为什么千年来唯独他能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道出了古代读书人的至高追求,更展现了范仲淹一生的高尚品格。
范仲淹,字希文,原名朱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传奇,从贫寒的童年到成为一代名臣,范仲淹始终保持着崇高的道德操守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过硬人品
范仲淹的童年十分坎坷。他的父亲是吴越国的大臣,母亲谢氏是妾室。在他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被正室夫人赶出家门。为了生计,母亲改嫁朱氏,范仲淹也因此改名“朱说”。
在朱家,范仲淹与朱氏子弟一起刻苦学习。21岁时,他已得到当时名人的夸赞。然而,与朱氏子弟及时享乐的价值观不同,范仲淹始终保持严谨的自律精神。
有一次,朱家子弟对范仲淹的批评感到厌烦,脱口而出:“我自己用我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这句话让范仲淹意识到自己的身世之谜。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应天府求学。
在应天府,范仲淹过着清苦的读书生活。有一次,当地的留守听说了他的事迹,派儿子送来美食。范仲淹虽然感激,但为了保持节俭的习惯,他没有动这些美食,直到食物发霉变质。留守的儿子得知后,对范仲淹的自律精神深感敬佩。
27岁时,范仲淹以“朱说”的名字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来,他向宋真宗申请恢复原姓,得到了批准。范仲淹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族义庄,救助了很多范家的贫困家庭,还持续运行到民国时期。
不计私怨
在范仲淹之前,北宋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曾是刘太后的亲信,在刘太后去世后,支持宋仁宗废除郭皇后。范仲淹则反对废后,因此被贬到外地。
后来,在西夏战争中,吕夷简向宋仁宗推荐了范仲淹。范仲淹不仅没有记恨,反而主动向吕夷简道歉。两人重归于好后,一起维护大宋的安稳。但范仲淹并没有因为吕夷简的推荐而违背原则,在发现吕夷简任用亲信危害国家利益时,他联合欧阳修等人弹劾了吕夷简。
忧国忧民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仁宗发现国家财政困难,各地出现不安定迹象。范仲淹提出了十条改革方案,其中九条得到宋仁宗的批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由此拉开序幕。
范仲淹的改革主要针对官僚机构,核心内容是精简机构,打破了士大夫阶层的铁饭碗。虽然改革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对,但范仲淹坚持推行新政。他毫不留情地更换不称职的官员,即使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层也在所不惜。
在外地做官期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准确地反映了他报效国家的心境,也道出了许多爱国人士的心声。
这就是范仲淹,一个有着曲折身世却依然保持本心,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同时也懂得灵活应变的人。他的故事和思想,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