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创新潮涌,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南通海门:创新潮涌,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初冬时节,位于海门四甲镇的新江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生产热度不减。作为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在海门投资30亿元打造的项目,新江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目标打造国内一流航空航天产业基地。“海门创新活力强、发展势头好、营商环境优,是一片蓬勃发展的热土。”本月到海门考察的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戴铮如此评价。
海门是“大海之门”,也是上海“北大门”,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南通“好通”“左右逢源”的优势,在海门这片创新热土上演绎得尤为精彩。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海门站上新一轮发展风口,抢抓发展绝佳机遇,以“3+3”主导产业为导向,加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大科创项目引培,科创载体、平台建设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因子”。今年,先后举办全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中国老科协“老专家海门行”等科技招商专场活动40余场;武汉大学(海门)集成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正式开园;澳斯康生物(南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获评省独角兽企业;南通科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酷泰克保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南通万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首次获评江苏省瞪羚企业。
因地制宜,产业焕新提质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眼下,位于海门的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正攀高逐新,努力摘取这颗明珠。
“我们与江苏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目标实现大型LNG运输船设计建造自主可控,填补国内空白。”招商局重工(江苏)负责人介绍,由公司牵头实施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重大战略产品创新(A类)项目立项,实现了南通市在该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海门重点发展的10条产业链之一。近年来,全球第一艘智能深水钻井平台、中国第一艘“运输+起重”一体化深远海风电施工船等一批“国之重器”从海门驶出,海门成为国家级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以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南通中远重工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海门高技术船舶海工产业链集聚规上企业3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近三年,规上高技术船舶海工产业链企业总产值年增幅均超过27%,今年1—9月总产值达180亿元,同比增幅28.6%。
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海上”。今年10月,海门区8个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0亿元。“既有新落户项目,又有技改项目;既有重大产业项目,还有科创项目。”海门区委常委、副区长宋涯说,这些项目的签约落户,为海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注入新动能。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海门持续做大做强先进金属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3大优势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2大成长型产业”和高端纺织主导产业,进一步聚焦打造先进钢铁材料和合金材料、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光通信、集成电路、风电装备/晶硅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现代家纺等10条重点产业链。
产业聚链成群背后,有一批创新型企业作为强支撑。目前,海门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达到20家,澳斯康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82家。得益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大吨位挖泥船、极地探险邮轮等一批国之重器成功制造,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核电超大口径不锈钢无缝管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生物技术、原创新药等一批高技术产品顺利问世。
同频共振,奏响融合之歌
眼下,南通“八龙过江”格局中的第五条通道海太长江隧道建设正酣。经由这条隧道,海门迈入和上海、苏南的“同城时代”,将来从海门出发,10分钟跨过长江,半小时抵达上海市中心,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
交通互联,产创互融。海门把产业联动作为跨江融合的重中之重,聚力科创项目招引,组建苏南、上海招商局,探索共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共享平台,精准嵌入产业链条,主动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扩张。同时,聚焦主导产业,打造了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大生科技园、省级机器人特色小镇等多个创新平台,吸引创新项目安营扎寨。
与崇明岛隔江相望的临江新区,是海门与上海、苏南协同创新的范例。园区瞄准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赛道,建设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产业园等平台,并在上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如今,在这座江畔小镇集聚了中科基因、澳斯康生物、百奥赛图等15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5000多名创新人才,以生物医药科创为特质的大健康产业链逐渐完善。
随着跨区域融合形成“加速度”,海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亲密度”也越来越高,创新策源力不断增强。
今年3月,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是海门区与国内著名高校的又一次牵手,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攻克部分集成电路“卡脖子”技术,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增强海门区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海门区把集成电路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引进芯闻科技、瀚思瑞半导体、德硅凯氟光电、麦思威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合作共建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集微产业创新基地、华美信息产业园等一批优质载体,形成了“平台+基金+项目”的赋能矩阵,有力推动产业拔节升级。
加快盘活载体资源,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强引擎。今年以来,在已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7家的基础上,海门区支持建设了东布洲致远医疗器械孵化器等专业化水平突出、产业集聚带动作用显著的标杆孵化器,更好服务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战略布局。
近悦远来,携手向新而行
11月初走进位于海门开发区复旦复华产业园的半影光学(南通)有限公司,公司第一款产品光掩膜正在洁净车间里加工成型。去年4月21日,半影光学签约落户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方从“相亲见面”到“领证”仅用了1个多月时间,可以说是一场情投意合的“闪婚”,同时也创造了海门重大项目落地的新速度。
“从项目接洽到厂房落实、开工装修,深切感受到你们能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半影光学(南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之所以选择海门,是被当地高效优质的服务所打动。为了赶上项目投产节点,海门区建议企业“先租后征”,并为企业找到了合适厂房,派出专人帮助办理公司注册、安评能评等手续,落实相关政策。
政企同心,其利断金。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全力支持创业企业的营商环境,也让半影光学在落地后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研发生产中。今年公司预计销售开票4000万元,计划明年完成融资并投资建设新厂,朝着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纳米光学龙头企业的目标迈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创新人才,依托创新项目集聚创新人才,海门深入实施“东洲英才”计划,做实“东洲智荟”“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521青年人才”等引培专项,以产业创新人才驱动创新项目集聚、新兴产业发展。
海门区科技局局长黄玮说:“我们对获得南通认定的科创项目、南通市外整体迁入海门的高企,最高可给予150万元奖励;对引荐机构或引荐个人,最高可给予100万元奖励。”一系列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强海门科技发展的顶层支持。
各项政策加持,为人才创业注入了澎湃动能。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生周天宇,几年前来到海门创立了氨酯汀兰(南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制替代土壤的高分子材料种植基质,已完成千万元股权融资。近日,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刘健教授团队的“大型矿车智能驱动系统国产化”项目,通过海门区“东洲智荟”创业计划评审,并在常乐镇注册成立江苏能研电气有限公司。周天宇、刘健的故事并非个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双创人才成为海门的“创新合伙人”,实现了个人事业与产业链发展的“双向奔赴”。
“顺应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的时代浪潮,我们张开怀抱诚邀更多科创项目和高端人才的加盟。”海门区副区长张文锦表示,海门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完善配套,主动靠前服务,全力提供各类资源要素保障,促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多链融合,陪伴项目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携手向新而行。
本文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