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碳市场:从试点到全国统一,最新扩容方案全解析
一文读懂中国碳市场:从试点到全国统一,最新扩容方案全解析
中国碳市场建设历经十余年,从试点到全国统一市场,再到最新一轮的行业扩容,其发展进程备受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历程、现状及未来展望。
我国碳市场建设始于试点碳市场。2011年10月,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个地区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标志着中国碳交易市场从试点建设迈向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但当时受限于碳排放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明确、碳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只纳入了火电企业和自备电厂。首批共纳入2162家,发放配额约50亿吨,占 2022 年全国总排放量的 35.1%左右。
2024年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2024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了《全国碳市场报告(2024)》,介绍了第二个履约周期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和成效。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全国碳市场圆满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2022年度配额发放量分别是50.96亿吨和51.04亿吨,配额总量基本平衡,配额分配在整体上保持第一个履约周期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实际进行了优化调整。截至2023年度,2021年、2022年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99.61%和99.88%,比第一个履约周期有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碳市场配额清缴完成率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
目前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重点行业,他们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总体排放量的比例约为75%。3岁的碳市场,首次扩容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2024年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
这次扩容不仅扩大了市场的覆盖范围,还通过更加多元的市场参与主体,提升了交易量和活跃度。这些行业的加入将带来碳市场规模的显著增长,并促使市场价格信号更加精准有效。
本轮扩容预计将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这些新增单位必须符合年度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门槛。新增排放量约为30亿吨,使全国碳市场的覆盖量从现有的40%提高到60%。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加深,国际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碳市场之间的合作与对接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国际碳价,提高全球减排效率。同时,跨国碳交易也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减排空间和投资机会。
随着碳市场的不断成熟,碳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将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排放配额交易外,还将涌现出碳期货、碳期权、碳保险等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投资机会,促进碳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
碳市场的发展将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企业通过参与碳市场可以获得减排收益和资金支持,从而更有动力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同时,碳市场的价格信号也将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领域流动,推动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