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廖星臣:保护·改造·新建——乡村营造的“163”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廖星臣:保护·改造·新建——乡村营造的“163”方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57340592_121895279

导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乡村建筑的保护、改造与新建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了"163"方法,即10%保护下的老房子、60%旧房子改造后的房子和30%村民新修建的房子,为乡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说过:“现代不是一种时尚,它是一种状态,它需要你通晓历史,对于了解历史的人而言,他要了解如何去发现其中所包含的联系性——它体现在其过去、现在、未来之中。”乡村建筑,无论从哪一个层面上看,它都是乡村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尤其是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已把乡村的建筑改造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议事日程中。同时,从乡村建筑的现实层面上看,一个乡村的建筑,它不仅仅只是某一个时代的建筑符号,而是与一个与乡村成长历史相适应的融合多个时代建筑符号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生命”建筑体系,即人们通常说的,一个乡村,既有老房子,也有新房子;或者说,既有传统的乡土建筑,也有现代的乡村建筑。

但是,无论是老房子,或是新房子;无论传统的乡土建筑,还是现代的乡村建筑,都是乡村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居所,见证的都是乡村的记忆、乡村的文脉和乡村的历史。所以,乡村建筑的建造方法很重要。而这种建筑的方法,就是一个基于对乡村建筑的现实尊重的建造方法,即“保护、改造与新建”的“163”方法。所谓“163”方法,是一个基于乡村建筑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乡村建筑的建造方法。即一个村庄通过乡村建设的过程将其建筑改造完成后,10%是保护下的老房子,60%是旧房子改造后的房子,30%是村民新修建的房子。

保护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是时代的责任

众所周知,乡村的建筑,不仅只是人们遮风挡雨的场所,还是一个蕴涵乡村的历史、文化与乡村人智慧的人造空间,是乡村人的心灵寄托之所。可以说,老房子,凝聚的是乡村的基因,是一代又一代乡村人的记忆。

正如1964年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威尼斯宪章》中写道的:“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见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纪念物看着共同的遗产。人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然而,现实中,乡村的建筑亦开始显露出城市建筑中所暴露的种种弊端,如:乡村建筑的形式日益单一,传统乡土建筑正在逐渐的消失,“火柴盒”式洋建筑铺天盖地的在蔓延的同时,传统的乡土建造体系被程式化的建造取代,那些自然的、能呼吸的乡土建筑材料,也慢慢地变成坚硬冰冷的混凝土。因此,保护老房子,在当下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已不容缓。

当然,保护老房子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老房子都要保留下来,只是保留其中的具有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老房子,且房龄都在百年以上。而且,其比例不超过所有房子的10%。房子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也有一个出生、成长、壮大和衰老的过程。中国乡村的老房子的消失,是乡村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但对一些有地域影响、有文化建筑、有乡村记忆的老房子,则必须保留下来。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乡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俗习惯、宗教道德信仰的活化石。

这里要指出的,是保留一些乡村的老房子,不是单纯的保留、移植,而是延伸出来。这种保留一定是老房子原址上的原屋构件的修复,在不影响房屋的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原建筑的构件能用则用,尽量减少新的建筑构件的添加。即在建筑的构件上,要做到“宁缺勿滥”;在建筑的功能上,要做到“宁少勿多”;要做到在建筑外观的形式上,“宁旧勿新”。当然,也不要人为的去作旧,去造假。

总之,“宁缺勿滥,宁少勿多、宁旧勿新”,是老房子保护过程中建筑者必须坚守的十二字方针。保留老房子,不仅要保护老房子的“真实性”,更要保留这些老房子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信息,这才是在乡村振兴中,保护老房子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改造有使用价值的旧房子符合建筑的经济性原则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村民建房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一代人一生大多只建造一次房子,一栋房子一般能管二十年。这样,一个村庄的民居建筑因为修建的年代不一样,就形成了不同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民居建筑年代性,造就了今日乡土建筑的历史记忆感,形成了不一样的建筑风景线。

正是因为乡村的房子,是按20年一建的传统来设计建造的,所以很多的村民的房子,除了建筑的式样和部分的功能与时代的需求不相适应外,大部分的民居供人生活居住是没有问题的。加之,受到村民经济实力的限制。所以,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安全性没有问题的民居,一般采取改造的方法,这也符合建筑的经济性原则。

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对现有老旧的民居外立面的改造,来提升它的建筑形式的现代感和美观度;重点是通过民居室内功能空间和设施的改造,如通风、采光、温控的改善,尤其是增加室内的卫生间和盥洗室,以此来提高乡村民居的室内舒适度。这一点,在乡村旧房改造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种旧房改造的成本不是很高,关键是改造后的房子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满足青年人对城市建筑的羡慕。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乡村民居的室内功能空间及其功能设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乡村旧房改造的核心,也是旧房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类改造的民居,一般占全村建筑改造后的民居总数的60%左右。

建造新的乡村民居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建筑是技术和材料进步的结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运用到乡村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去。所以,用新的建筑技术、新的建筑材料以及新的建筑设备、工艺和方法,建造乡村的居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乡村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象征。

但这里要指出的,如果是在原有建筑组团里新建房子,其房屋的建筑风格不宜过于彰显与本地建筑群差异太大的风格,如高层西洋建筑。而是应该将新建筑自然地融入到原来的建筑群组中去,者是新建民居的最高境界。当然,在新的地段(居民点)重新建造房子,这一要求可以适当地做出调整。但无论怎样,整体和谐应该是乡村建造应坚守的一条基本建造的原则。这一类新建筑房子,一般占全村改造后的民居总数的30%左右。

廖星臣(廖星成),乾元乡村研究中心创始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访学专家及兼职研究员、北京绿十字副主任和半汤乡学院乡建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合著)、《溪口古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合著,主笔)、《湖南省县域发展研究报告》(合编)和《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报告》(合编)以及《农理》(合著、主笔)、《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合著,主笔)、《重塑乡村》(合著,执行主编)、《设计 改变乡村》(主笔)、《乡村振兴农道方案》(执行主编)和《郝堂·茶人家》(主笔)。待出版的作品《中国乡建学概论》(合著,主笔)和《论中国式小农经济》(合著)以及《渭源模式》和《中园模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