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数智化驱动发展效能提升路径探索(2024年)
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数智化驱动发展效能提升路径探索(2024年)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通信院发布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数字政府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提升路径和建议。
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现状
数字政府建设在政策引导下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应用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升级。
在效能提升方面,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和在线服务指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数据开放共享取得重要进展,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在数据汇聚、共享和生成方面成果显著。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不断深入,政务云平台建设和政务服务平台联通取得积极进展。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字政府整体市场向智能化、数据驱动方向发展。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生态格局进一步细化。然而,数字政府建设仍面临一些痛点问题,如部门协同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务云平台管理调度存在障碍、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等。
效能提升框架内涵与特征
数字政府效能提升框架以“兴民生、振产业、精治理”为理念,通过内外双循环、持续自提升的路径,推动数字政府发展。框架在宏观层面以效能和标准化引导,在中观层面强调多元协作统筹管理,在微观层面由数字政府“一朵云”、一体化数据要素和政务大模型构成数智能力支撑体系,服务于民生、产业和治理。
该框架具有协同联动、技术融合、数据串联、效能导向、安全可信、标准规范等特征,促进不同主体协同,推动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保障数据共享流通,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效能和安全性,确保发展路径一致性。
效能提升路径探索
为了推动数字政府效能提升,报告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具体路径:
组织机制配套升级:建立“集中统一领导,多元统筹推进”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适应发展基础,落地验证导向”的资源联动机制,强化“突出主体责任,闭环监督评估”的督查评价机制,推动数字政府长效发展。
强化“一朵云”建设:构建数字政府“一朵云”全栈服务能力,完善安全可信能力,深化长效运营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云网融合、拓展智能应用、关注数据牵引、规范需求采购、注重生态兼容、推动适配迁移、创新运营模式等。
释放政务数据价值: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健全资源管理制度,丰富数据应用场景,打通政务数据要素流通脉络。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数据目录、责任清单和共享平台,建立数据资源登记制度,拓展行业应用、开发公益产品、支持数智融合。
政务大模型应用:抓场景剖析可行性,攥要素构建落地性,推动政务大模型场景化应用,激发数字政府发展潜力。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场景需求、评估就绪程度、论证成熟可行,构建标准评估体系、引入生态伙伴、形成整改提升规范。
提升发展效能:加强数字政府效能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数智赋能,持续提升数字政府发展效能。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线下服务体系、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办事集成化、承诺制、跨域办理、政策免申办,加强科技创新应用。
标准体系建设:深化推进关键能力标准统筹,推动标准化与数字政府建设双向同构,以标准体系规范数字政府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标准管理协同、完善公开制度、细化实施体系,依托标准化推动能力凝练和成效提升。
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议
针对数字政府未来发展,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
优化协同治理机制:明确各方职责,优化评估考核,统筹业务系统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协同治理,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整合。
提升政务云能力:完善政务云资源调度机制,加强共性基础支撑能力和安全可信性建设,推动政务云智能化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保障政务云安全稳定运行。
探索数据流通途径:在规则支撑、供需平衡和生态营造方面发力,探索政务数据可信流通,促进数据价值释放和应用创新。具体措施包括细化制度、吸纳科研力量、构建开放生态。
完善大模型框架:强化政务大模型精准服务能力开发,推动与应用场景融合,建立应用规则与评估体系,深化政务大模型场景化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确保模型应用合规有效。
推进应用安全创新: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开发场景化安全服务方案,建立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保障数字政府应用安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
加强标准规范建设:丰富标准体系内涵,建立协同联动协作体系,完善评估验证监督机制,推进数字政府标准规范建设,促进数字政府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建设质量和协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