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道法则
《道德经》:天道法则
《道德经》:天道法则
何为天道?天道也称为宇宙法则。天道它代表着平衡、秩序、博大无私的爱。通俗来说,天道就是宇宙间维持万物运行秩序的准则。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天道这一基准法则为核心围绕其运行的守恒系统。
俗话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做善事的人终得善报,做恶事的人终得恶报”,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守恒系统。
道家创始人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东方的智慧源泉,更是天下第一奇书。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博士曾经说过:“假如我们把世界上每一本书都烧掉只留一部,那应该就是《道德经》”。
老子在他的思想中,特别推崇天道,所谓“天道”,即指自然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从宇宙的生成开始,就在论述“天道”,即书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天之道,岂非如弯弓一般?高处压低,低处抬高,多余的给予减少,缺少的予以补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宛若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天地间无尽的平衡与和谐。它以弯弓为喻,形象地揭示了自然的法则:高与低、有余与不足,都在无声无息中相互转化,相互补益。这不仅是一种宇宙的动态平衡,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和。
这句话的意思: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加以补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这就是天地之道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老子眼中,“天道”的重要性。
关于“天道”,老子曾提出这样四条法则,可以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准:
"天之大道,无争而胜,无言而应,无召而临,坦然而深谋。其静若水,其动若风,其默若山,其行若云。"
其一,不争而善胜
在《道德经》这部古老的智慧之书中,有一句话犹如清泉流淌,给人无尽的启示,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如同水滴轻抚琴弦,激起老子心中深沉的思考,从而诞生了“不争”这一理念。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大自然的恩赐。它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静静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就如同一曲未完的乐章,让人们在其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它的存在,仿佛是对老子“不争”理念的最好诠释。
“不争”,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境界。它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平和、宽容的态度面对世间万物。正如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真正的智者,也应当以无私的胸怀去包容和理解世界。
在《道德经》的语境中,“不争”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样的人生,如水一般温润、自然,不求与人相争,但求内心安宁。
因此,“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仅是对水的赞美,更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学会像水一样无私、宽容,以“不争”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去感悟生活的美好。
道家将“不争”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老子曾经说过,“芳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指的是为人谦逊,礼贤下士,但也强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不争而善胜”的概念。
真正的强者,是站得高看得远,是深谋远虑,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争来争去。自古,智者不与天争,不与人争,争来争去一场空,不做恶人,不做小人。
不争的人,从从容容,清清静静,却心存高远,不卑不亢,他们给自己压力,凡事尽心尽力;也给自己宽容,凡事顺其自然,能够在尽心尽力和顺其自然之间自由游走,才是生活的强者。
其二,不言而善用
天之道,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你不需要说,天道便有所回应,这就是天道的神奇之处,所以老子才会推行“无为而治”。
"所谓"不言",并非一言不发,而是意在不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言之处往往有更深的意味。沉默是金,有时不言胜过千言万语。不言,是智慧的沉淀,是内心的独白,是无声的诉说。它如同一幅深邃的画卷,引人深思,让人在静默中领略生活的韵味。"
虽然不说,但我们得做。做了,不去邀功,不去炫耀,这就是“不言”。而事有因果,但凡你有所努力,必然会得到回报,这就是“天道”之“应”。
其三,不召而自来
不召唤而万物自归其所,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因为只有强大的人,才不需要到处炫耀,缺可以招徕贤才,万民所向。一个适合的统治者,不用自己刻意去宣传,自然会有人愿意投靠,这就是“不召而自来”。
这句话对于当代管理者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为领导,就应该具有超越别人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手下信服,才会有人愿意追随。为了达到这第一点,我们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所谓“学无止境”,要实现“不召而自来”,首先就得能不断超越自己。
其四,坦然而善谋
所谓“坦然”,即没有心机,这样的人看起来不需要谋划,实则“天道”已经自己安排的细密周到,无需自己再做谋划,就可以顺“天道”而行。这就是自然法则的奇妙之处。
在说完这四个自然法则以后,老子又留下了一句话,千古流传。它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这就是“天道”真正厉害的地方,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老子“天道”思想最终极的自然法则。
敢于违背客观规律而蛮干的, 必定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勇于排除干扰, 决不逆客观规律而行的, 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必定会增加。老子的规律论证,宛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它像古老的智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研读,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陶行知先生说: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懂天道的人,看天,不懂天道的人,只会盯着脚下的地。
实际上,越是活得高级,活出体面的人,越是懂得生活的底层规律,以及宇宙的运行规律。
懂得生活底层逻辑的人,深知唯有秉持善良,勤勉不懈地付出,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最终,他们将展现出独特的做人风骨与行事风格,活出精彩纷呈的一生。
他们不因环境而改变,不因遭遇而气馁,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和原则。他们明白,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都是成长的磨砺,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拼搏,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他们深知,人生没有捷径,唯有不断前行,才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因此,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内心的信仰。
同时,他们也懂得珍惜每一个与他人相处的时刻。他们深知,人的一生中,与他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他们总是真诚待人,用心倾听他人的声音,用善良和真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们的行事风格低调而不做作,坦荡而不虚伪。他们深知,真正的成功不是炫耀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不追求表面的荣耀和浮华,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成长。
总之,懂得生活底层逻辑的人,是那些秉持善良、勤勉不懈、脚踏实地、真诚待人的人。他们的人生虽然不一定轰轰烈烈,但却充满着真实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