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入秋后需降火除秋燥?这组穴位绝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入秋后需降火除秋燥?这组穴位绝配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5013771_121377958

随着秋天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凉,空气变得干燥,许多人开始出现喉咙干痒、皮肤干燥、咳嗽和便秘等症状。这些不适都是秋燥带来的困扰。那么,如何有效降火除秋燥,保持身体的舒适与平衡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组穴位,通过艾灸这些穴位,可以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转,我们步入了秋的怀抱。秋天,虽有天高云淡的清朗,却也带来了一些困扰。

随着秋风渐起,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也愈发干燥。你是否已经感受到喉咙干痒、皮肤干燥、甚至偶尔的咳嗽和便秘?这些都是秋燥带来的不适。

入秋后,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降火除秋燥,保持身体的舒适与平衡,健康度过秋季呢?

秋季,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季节。然而,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降低,人体容易出现一系列因干燥引起的不适症状,即“秋燥综合征”。

据气象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地区秋季干燥尤为明显,秋季干燥日数可达75天以上。而在南方,虽然相对湿润,但秋燥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根据不同的阶段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指的是初秋时期尚热时;“凉燥”则是深秋时期。

面对秋燥,很多人可能只是简单地认为多喝水就能解决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秋燥不仅仅是缺水那么简单,它还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长期处于秋燥环境中,人体各组织器官均处于缺水状态,容易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其中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以及情绪心理。因此,仅仅依靠多喝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调理方法。

中医认为,秋季属金,与肺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因此,秋季养生重在润肺养阴、降火除燥。

艾灸乃中医之瑰宝,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等优势,适合大部分人群养生保健的不二之选。以下是一组对降火除秋燥效果好的穴位,供大家参考:

1、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具有滋阴补肾、安神除烦的功效。艾灸太溪穴可以滋养肾阴,改善因秋燥引起的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症状。

2、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具有滋阴降火、润燥通便的功效。艾灸照海穴可以调和体内阴阳平衡,对于因秋燥引起的便秘、口干舌燥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3、涌泉穴: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艾灸涌泉穴可以引导体内热气下行,缓解因秋燥引起的上火症状,如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

4、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艾灸阴陵泉穴可以刺激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从而有助于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5、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具有清热泻火、宁心除烦的功效。艾灸三阴交穴还有助于宁心除烦,改善因秋燥引起的心悸、心烦等症状。

艾灸这些穴位时,一般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即可。艾灸后,由于穴位受到温热刺激,毛孔张开,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