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原生家庭的“内耗”:一场与自我的漫长和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原生家庭的“内耗”:一场与自我的漫长和解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PJPN5P05561WMS.html

原生家庭的影响,像一颗树的根系,塑造了我们最初的性格、三观,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我们是否真的要被这根系“困”住一生?

我想分享一个朋友的故事。她曾用“破碎”来形容自己被原生家庭内耗的状态。

父母的负面情绪、控制欲,以及种种“为你好”的绑架,都像无形的绳索,将她牢牢束缚。

她尝试过反抗、逃避,但最终都以更深的无力感告终。

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与其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不如尝试着去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理解,而非评判:当我们试图改变父母时,我们在改变什么?

我们常常抱怨父母的自私、短浅、控制欲强,却很少真正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

他们的成长环境,或许充满着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甚至充斥着暴力和冷落。他们所习得的生存法则,就是压抑自我,取悦他人,用牺牲和付出,来换取安全感和认同感。

所以,当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时,或许并非出于恶意,而仅仅是将自己未曾得到的爱和理解,以一种扭曲的方式传递给我们。

这听起来很残酷,也很无奈。

就像朋友在文中所说,“除了父母这个身份,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中老年人。因为经历和背景还有个人因素,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普通中老年人,无知且弱小的中老年人。”

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过去,也无法强迫他们改变认知。与其试图将他们改造成我们理想中的父母,不如试着去理解他们的局限,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看见,而非忽视:那些被我们压抑的,终究会以另一种方式表达

朋友在文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她会因为父母的一些言行,本能地想要反驳、甚至伤害他们,但最终又因为道德的约束,将这些负面情绪压抑下去,最终形成了更深的内耗。

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困境。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孝顺、懂事,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却很少被允许表达愤怒、悲伤,甚至质疑和否定。

然而,情绪就像流水,堵不如疏。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部分,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亲密关系。

我们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无意识地重复着父母的相处模式,或者将对父母的愤怒和怨恨,投射到伴侣、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以,看见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打破内耗循环的第一步。

允许自己愤怒,允许自己悲伤,允许自己对父母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这不是不孝,而是一种更真实、更健康的自我表达。

责任,而非依赖:跳出“受害者”的思维怪圈

“要不是因为他们,我的人生会更精彩。”

“他们凭什么用他们的错误来惩罚我?”

“为什么我要为他们的情绪买单?”

这些想法,你是否也似曾相识?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时,其实是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角色。

我们渴望被拯救,渴望被理解,渴望有人为我们的人生负责。

然而,真正能拯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朋友在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才是那个“想要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的人。她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认可和支持,却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本就拥有选择的权利。

她开始尝试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这并不容易,但却是我们成长路上,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成长,而非停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都在不断修正航向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我们人生的底色,它会一直存在,但不会永远定义我们。

朋友在文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反反复复”的内耗经历。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常态。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会反复跌倒,反复怀疑,但每一次的反思和觉察,都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更近一些。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不被原生家庭的阴影所笼罩的未来。

一些建议,给正在与原生家庭“和解”的你

  •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专业的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朋友、伴侣那里获得支持和理解。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爱与联结。
  •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生活的重心和快乐的源泉。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内心的力量也会逐渐增强。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自己慢慢来。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不必急于求成。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与你共勉: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

愿我们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