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说话是用文言文吗?孔乙己的“之乎者也”,为啥遭人嘲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说话是用文言文吗?孔乙己的“之乎者也”,为啥遭人嘲笑?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6118636_121492536

在古代,人们真的像古装剧里那样,日常交流都使用文言文吗?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为什么总是被别人嘲笑说"之乎者也"?本文将为你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古人说话并非用的文言文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文人之言",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语逐渐发展变化,而文言文则作为书写规范被固定下来。但是文言文与当时的口语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古人日常交流使用的是口头语言,也就是口语。

口语与文言文不同,口语更加生动、灵活,能够随着地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例如,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虽然记录为文言文,但其中的表达方式和用词,明显具有口语化特征。

这说明,即便在文言文盛行的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依然以口语为主。

孔乙己的"之乎者也",为何遭人嘲笑?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深刻刻画了一个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人物——孔乙己。小说的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这种语言习惯不仅未能为他赢得尊重,反而成为了他被嘲笑的对象。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制度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的缺陷。

社会制度原因

孔乙己生活在晚清至民国初年,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其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仍然深远。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导致士人阶层过分注重文言文的学习,而忽视了实用技能的培养。

孔乙己作为这一制度的牺牲品,虽然精通"茴"字的四种写法,却在实际生活中一无所长,甚至沦落到靠偷窃为生。这种知识与能力的严重脱节,使得他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

性格缺陷

孔乙己的性格中充满了矛盾,他既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又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他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站在短衣帮中间喝酒,这种不伦不类的行为本身就容易成为笑柄。更重要的是,他的"之乎者也"并非出于真诚的表达,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

在真凭实据面前,他依然强词夺理,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种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不仅无法赢得他人的同情与尊重,反而更加暴露了他的迂腐与可笑。

社会心理的反映

孔乙己的遭遇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在咸亨酒店中,无论是短衣帮还是穿长衫的客人,都对他充满了嘲笑与戏谑。这种嘲笑不仅是对孔乙己个人的讽刺,更是对整个封建制度,以及其所塑造的士人阶层的批判。

在封建社会中,士人阶层本应是社会的楷模,但孔乙己的形象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

孔乙己的故事发生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此时,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传统的科举制度正在受到质疑,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孔乙己所代表的旧式读书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尊重,他所面临的是知识价值的贬值,与生存空间的挤压。

孔乙己的"之乎者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兀。它不仅是个人悲剧的体现,更是时代变迁与旧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旧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矛盾,也深深的批判了曾经的封建社会。

写到最后

古人说话并非完全使用文言文,文言文主要用于正式场合和书面表达,而口语才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沟通工具。孔乙己的"之乎者也"之所以成为笑谈,不仅是因为其不合时宜的言语风格,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