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的六大习俗:从燕九节到吃馄饨面,你知道几个?
正月十九的六大习俗:从燕九节到吃馄饨面,你知道几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月里的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习俗。虽然现代人普遍认为元宵节过后春节就算结束了,但实际上,正月十九这个日子在民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称为燕九节、年封口、门馆诞等。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幸福、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有趣的传统习俗吧。
燕九节
燕九节又叫做烟九节、宴九节、宴邱节、会神仙等,是道教主流全真道堂门人丘处机的诞辰。这在明朝《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相传是日,真人必来,或化冠绅或化游仕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结松下,冀幸一遇之”。相传,正月十八晚上,丘处机会化身为士族、官吏,或装成游人、妇女,亦或打扮成乞丐等重返故居,谁有运气碰到这位神仙,就能祛病延年。正月十八日晚上开始,人们就会赶去白云观蹲守,期盼遇见丘处机,连当朝皇帝也遣臣子在白云观内,摆下酒席降重祭拜丘处几,想要让神仙保佑自己生体健康,长命百岁!
年封口
在北京,有“正月十九,年封口”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到了正月十九,大年就正式过完了,已经封口了,所有的新年庆祝活动,全部结束了。比如我们正月十五的元宵上灯,要在正月十八落灯,十九这天要全部结束,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工作了,所以正月十九也就被人们叫做年封口。现在,我们一般过了初六后,都会回到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到了正月十五,再抽空庆祝一番,基本对这些节日都不太了解了。
门馆诞
正月十九还是老人口中的"门官诞",门官是负责保护家宅平安的神,担负着保护家宅财富、驱逐邪祟的重要职责,所以这一天人们会祭拜门官正神。大家会准备香案,点燃香烛,放上鲜花、糕点、水果等祭品,在门口贴上红纸,再挂上灯笼等装饰物,全家人向门官正神敬献祭品,祈求家庭兴旺、财运顺遂。祭祀完成之后,家人们会轮流品尝祭品,寓意是与门官共享福祉,并亲手制作祝福符,用红线绑在门口,以求得家宅的吉祥和庇佑。
迎婆婆
作为新年最后的节日,在甘肃、北京等地区,这一天还有迎婆婆,逛城隍庙等习俗,"婆婆"是指圣母娘娘,人们会精心装扮婆婆神像,敲锣打鼓地抬着,从大街小巷穿行而过。善男信女们会从神像底部钻过,以求得婆婆的保佑,从而消除灾难。
逛城隍庙
逛城隍庙是老北京人的习俗,在正月十九这一天,城隍庙里非常热闹,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准备祭品,摆放在庙前的神案上。同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观看。在祭拜仪式上,大家会合唱道教经文,祈求城隍爷的庇佑,表达人们对城隍爷的敬仰。
吃馄饨面
除此之外,在我们这里,正月十九还有吃馄饨面的习俗,按照村里老人的说法,吃了馄饨面,一整年都事事顺意,财源滚滚。长长的面条,寓意着长久通顺,人们在出门上班前,吃上一碗“封口面”,象征着工作顺顺利利,路路畅通,生活如意美满。再加入形似元宝的馄饨,有金丝缠元宝的寓意,我们在包馄饨时,要捏住口子,意思就是“封财门”,寓意新一年财源滚滚,生活富裕。
馄饨面做起来非常简单,只要调好自己喜欢的馅料,包好馄饨,再准备好一些面条,锅中加入清水烧开,水开后加一些食盐,然后放入馄饨,煮开后,再加入面条,大火再次煮开后,点几次清水,至馄饨和面条都浮起,即可关火。准备一个大碗,加入食盐、生抽、香油、鸡精、虾米等食材,再加入开水,接着捞出馄饨面,搅拌均匀,美味即成。
关于正月十九的习俗,就分享到这里,朋友们,你们老家正月十九有什么习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爱喜一起分享,厨艺有限,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