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处理的“天津教案”,为什么让慈禧很不满意
曾国藩处理的“天津教案”,为什么让慈禧很不满意
“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起重大宗教案件,涉及英、美、法、俄等多个西方国家。作为清朝代表的曾国藩在处理此案时,采取了“息事宁人”的策略,最终结果却让慈禧太后很不满意。本文将详细讲述这一事件的始末。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法国将“望海楼行宫”占据为领事馆。1862年,法国又在附近建造了一个“仁慈堂”,专门收养中国孤儿。1869年,又在望海楼附近修建了一所教堂。
1870年夏天,仁慈堂突然流行瘟疫,导致十几个孤儿死亡。教会将十几具尸体装入货箱,趁着夜色偷偷埋入坟地。但这些尸体被野狗扒出,状态十分悲惨,“死人皆由内先腐,此独由外先腐,胸腹皆烂,肠肚外露”。
随后又挖出多具孩童尸体,情况相似,引发民众怀疑教堂有“挖眼剖心”之举。加之天津期间不断出现用药迷拐儿童的事件,其中一名法国天主教堂教徒涉案,另有一名罪犯供认教堂人员曾给其五块大洋诱拐孩童,消息传出后,民众群情激愤。
1870年,天津道台周家勋、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带,带着罪犯到教堂指认,但一无所获,只能先将罪犯正法。然而民众并不满意,继续聚集在教会门口。
不久,激愤的百姓与教堂中人发生冲突。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射击,打伤知县刘杰的家人,愤怒的百姓将其殴打致死并丢入河中。随后民众烧毁望海楼附近的法国领事馆、天主教堂、仁慈堂,救出50多名中国孩童。此外,还烧毁了英国、美国等六处礼拜堂,造成20余名外国官员、传教士、修女死亡,这就是著名的“火烧望海楼事件”,官方称之为“天津教案”。
事件发生后,震惊中外。英、美、法、德、俄、比、西七国驻京公使向大清总理衙门提出抗议,要求严惩犯人,并将军舰调往天津、烟台两个港口进行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派曾国藩前往查办。
曾国藩了解详情后,认为这是洋人在作乱。但作为朝廷重臣,他深知外国强盛、大清积弱,一旦各国同时推波助澜,大清难以抵抗。因此决定以息事宁人为主,用赔款方式安抚外国列强。
曾国藩做出如下判决:
- 忽略拐骗儿童的证据
- 否定“挖眼剖心”的说法
- 邀请各国公使和教堂代表商议赔偿
法国提出四个要求:赔偿重修教堂、厚葬丰大业、查办地方官、惩戒凶手。最终结果是:
- 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等官员以疏于防范之罪革职查办
- 李鸿章接手后判处16人死罪、25人充军
- 支付各国赔款50多万两
曾国藩的“杀民谢敌”方法引发全国民众愤慨,一些官吏公开谴责。北京湖南同乡会将其除名并砸掉“湖南会馆”匾额。慈禧太后也十分不满,改派李鸿章审理。曾国藩被派往两江总督,处理“张文祥刺马案”。一年后,曾国藩郁郁而终。
从民族情感角度,曾国藩的做法犯了大忌,但从政治角度,从大清的局势来看,他的做法并无不妥。不牺牲民众可能葬送大清基业,不委屈求安可能引发多国战争,这是清政府难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