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度干涉婚姻,小夫妻吵架成“开团”
父母过度干涉婚姻,小夫妻吵架成“开团”
结婚被称为“两家人的喜事”——借由两个人的姻缘,可以成就两家人甚至两族人的良好关系。那么,当两个人的婚姻出现矛盾,长辈该不该参与小夫妻的生活呢?“关心”与“干涉”的边界又在哪?
一次吵架竟让夫妻「分居两年」
小谢和小陈是一对年轻的95后夫妻,一路从校园走进婚姻殿堂。这天,夫妻俩因是否去女方亲戚家拜新年一事爆发冲突,小陈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夫妻俩便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分居生活。
“只是因为这件事分居两年?没有别的矛盾吗?”法官带着疑惑进一步了解案情。
夫妻两人还原了事情的经过。“我没有说过不去拜年,只是计划晚点去,她就回了娘家,电话和微信都把我拉黑了,我爸爸亲自上门去接她回来,她爸爸还骂人……”小谢委屈地说着。“他连拜新年都不愿意去,我爸妈跟他说过,他们出钱买东西,只要我们去一下就好了。”小陈哭了起来,倔强地表示不愿意调解,确定要离婚。
矛盾背后原是父母「越俎代庖」
法官发现,夫妻俩并没有其他感情问题,确是因为此事产生了嫌隙。事情发生后,双方父母“越俎代庖”处理,也让两人的误会越来越大。
法官第一时间向双方当事人送达了《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希望原、被告考虑孩子,理性对待婚姻。同时,建议双方开庭时把父母一并带来旁听。
几天后,双方父母亲戚如约来到法庭,一群人一见面就针锋相对,庭审一时难以按程序进行,法官劝说时也不免加重了语气:“原本应该幸福生活的三口之家,现在支离破碎,小夫妻难得的缘分被拆散,小孩子被迫生活在单亲家庭。你们长辈真的有为他们的幸福考虑吗?你们到底把子女当成什么?”法官的发问让双方父母亲戚都陷入了沉默。
法官单独调解夫妻「重归于好」
庭审结束后,法官把“亲友团”请出法庭,留下夫妻俩单独做调解工作。“我也看出来了,你们从校园爱情走到现在,双方感情还在,这次说到底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现在你们就遵从自己的内心,给我一个答复,双方是否愿意给彼此一个机会,继续在一起生活。”法官询问两位当事人。
男方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只要她不要一味听从她父母的话,我一直都是愿意跟她们一起生活的,虽然两年未见内心还依然舍不下她和孩子。”女方也缓缓点头,“我也愿意继续一起生活,看他今后的表现。”
看到双方都表达了和好的愿望,法官再次邀请当事人的父母亲戚,引导双方化解心结,“小夫妻其实想和好,但两个孩子孝顺,看到父母之间的矛盾一直没解决,这才分居两年多,你们的孙儿也被迫缺失父爱,至于拜年一事,不应该比你们子女的幸福更重要。”法官继续说道,“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判决他们离婚了,是他们婚姻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更是你们当父母的失败。”
双方父母也终于表示,“既然他们不想分开,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后的路是他们自己走,我们也希望他们幸福,以后不会管这么多了。”
一周后,法官给当事人打电话回访,“小谢,回去后相处的怎么样呀?”“我当天下午就带着她和孩子,一家三口一起吃了顿饭,准备过几天一起出门做事去,感谢法官这么关心我们。”小谢开心地对法官表示。
在许多年轻夫妻家庭中,共居老人对子女生活干涉过多是夫妻矛盾的重要诱因。为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宣恩法院坚持家事案件调解优先原则,积极探索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缓解矛盾冲突,挽回了许多濒临破碎的家庭。“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经营幸福婚姻是一种能力,也是人生必修课。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