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何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从五个维度解析这段历史选择
孙策为何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从五个维度解析这段历史选择
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孙策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个人家族的命运,更影响了整个三国格局的走向。本文将深入探讨孙策为何在临终之际,选择年仅十九岁的弟弟孙权作为继承人,而非自己的子女或其他兄弟。
在东汉末期,孙坚绝对算是猛将,吕布被其打败过,董卓都惧怕他不已,而且他挺会生儿子,有五个儿子。
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与吴夫人生了四个嫡子,还有一个是庶子,孙策就是长子,他完美继承了父亲的骁勇,可是爷俩命都不长,孙坚四十多岁死在袁术的阴谋和黄祖的埋伏之下。孙策呢,在丹徒狩猎时被许贡门客射中,不久身亡,仅仅二十六岁。
这父子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统一江东,整个江东一片欣欣向荣。可是这档口,孙策却英年早逝,当时曹操最为忌惮的,就是孙策。
选谁来守住这片大好河山?为何孙策临终选择大弟孙权?没有选择儿子也没有选择其他几个弟弟,也是经过一番思考的。
孙策有四个子女,但只有一个儿子叫孙绍,其余三个都是女儿。孙策死时才26岁,推算一下儿子不会太大。据说孙绍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小儿,立他难保不发生动乱。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权称帝后,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为上虞侯。
虽说统一江东,但是草创阶段,面临内忧外患,儿子肯定挑不起大梁,所以孙策根本就没考虑儿子继承基业。
再说孙权之外的三个弟弟,孙策死于献帝建安五年,而他的四弟孙匡,据说孙策非常爱护这个年幼的弟弟,将本该是自己的乌程侯爵位让给了孙匡。孙匡后被举孝廉茂才,但还没有正式为官就死了。当年只有二十余岁。按照顺序,也轮不到孙匡。
三弟孙翊,他的性格倒是非常类似孙策,孙策临终前,张昭等大臣曾提名三弟孙翊,但被孙策拒绝了。因为孙翊性格严厉暴躁,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没有城府,不懂隐忍,绝对不是做主公的料。
孙权继位后,孙翊任丹杨太守,结果却被一个叫边鸿的人给刺杀了。
五弟孙朗是孙坚的庶子,也是唯一一个庶出的儿子,地位远不及另外四个嫡子,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孙策根本不会考虑他。
在《江表传》记载了他违反军令当斩,但考虑他的宗亲身份被吕范交付孙权处理。孙权把他禁锢终身,幽禁至死。
那只有大弟孙权最为合适。他被选中也是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一、年龄优势
孙权接替哥哥位子,当年虚岁十九。是个成年人,其余几个弟弟,包括儿子都比孙权小,按照心智成熟考虑,肯定孙权比几个弟弟强。
二、性格与才干优势
在性格上,孙策豁达诙谐,孙权则沉稳多断。至于二人的突出才干,孙策长于为将帅,冲锋陷阵,势不可当;孙权则适于作君主,择人任事,心明如镜。孙策创业江东,孙权一直随从其兄转战南北。每当有大事计议,孙权往往能提出好主意。
孙策非常器重弟弟的才能,认为在这一方面自己不如孙权。于是,他开始有意树立孙权的威信。每次宴会宾客,他都要把孙权介绍给大家,然后对孙权说:“在座诸君,将来都是你的部将。”可见孙策早已想把弟弟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了。
献帝建安五年(200)四月四日,孙策把孙权召至病榻前,命人把自己的讨逆将军印绶佩带到孙权身上,说道:
“大弟,率领江东的军队与敌人作战,争雄天下,你不如我;但是选用贤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望你好自为之!”
当晚,二十六岁的孙策就离开了人世。
三、长相优势
可能有人会怀疑,这也能是优势?确实会成为优势,特别在考虑接班人问题上表现特别明显。
孙权长相异于常人,碧眼紫须、方颐大口。当时人们认为他有大贵大寿之像。
《三国志》有段记载:
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这里面就夸赞孙权是富贵之人而且长寿。
四、时局决定
先说内忧。
孙策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所以地方士民及外来人口仍有异心,当时江东局势动荡不安。
庐江郡太守李术在孙策死后,不肯臣服新主孙权。他把大批从孙权军队中逃亡的军人收罗在自己帐下,待时机一成熟就公开打出独立旗号。堂兄孙辅欺负孙权年轻,认为曹操强大,打算归顺曹操,后信件被截留,孙权才知此事。
由此可见,孙权上台就面临背叛,如果换成一个年龄还小的更是无法处理这样局面。
当时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比较安定,而孙吴内政有一严重问题,就是山越的反抗日益激烈,当局穷于应付。孙策一死,山越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山越人数众多,活动地域广大,所在地区又迫近吴、会稽两郡这一片孙吴的腹地,因此能否清除山越的反抗,已成为关系到孙吴政权稳定的重大问题。
但是孙权终究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与张昭、周瑜经过密谈,对于孙辅和李术的处理快速做出决断。孙辅暗通敌国,其罪当诛。但是念及他在攻占江东的过程中出过大力,决定免其死罪,撤职监禁终身,立即执行。
李术不服节度,企图自立,应当马上举兵镇压,以儆效尤。讨伐行动由周瑜全权负责。
没过多久就强势镇压了叛变,稳定了江南局势;并三次进攻江夏郡,最终击杀黄祖,吞并江夏郡大部。
后来孙权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并在襄樊之战时,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并斩杀了刘备麾下大将关羽,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当时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孙权上台表现看,孙策眼光还是挺准的。
江东外部形势同样不乐观。
孙策占领江东的五六年间,中原群雄经过一番恶战,最后主要剩下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袁绍率精兵十万,南下进攻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一带与曹操相持了两个年头。小霸王孙策恰好在这两雄对峙的空隙中,奠定了自己的江东基业。可是,孙策死后仅仅几个月,曹操火烧袁绍储存在鸟巢(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的粮草仓库,获得大胜。
袁绍刚一失势,曹操的视线就转到了江东这一块肥肉上,准备趁孙策新亡的机会攻打江东。只不过碍于袁绍的势力还未彻底清除,曹操才没有立即付诸行动。
除了北方的曹操之外,西面的黄祖也不可小觑。黄祖大败于孙策之后,在刘表的支持之下,迅速恢复元气。他发誓要踏平江东,以解胸中之恨。孙策身死的消息刚一传出,黄祖即调发水军顺流而下,进攻孙吴的重镇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总之,就外部形势而言,孙权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外有强敌夹攻,内有山越反抗,这很考验孙权的能力。
五、人脉优势
由于孙权善于笼络人心,所以文臣重臣张昭,武将代表周瑜甘愿为孙权效劳,忠心辅佐他。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还好,孙权顺利通过检验,保住了父兄打下来的江山。事实证明,孙权没有辜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