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战斗力强悍的三大原因
二战德军战斗力强悍的三大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战斗力。尽管犯下了诸多罪行,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军的表现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本文将深入分析德军战斗力强悍的三大原因:
面对法国、波兰等对手,德军均能取得显著战果。特别是在对苏作战中,即便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德军仍能发动进攻作战。即使在中后期,苏军的损失和伤亡也往往高出德军数倍。而在面对英美盟军时,德军在装备和人数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让对手付出高昂代价。例如,在"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伤亡1.7万人,而德军仅伤亡3000人。在"阿登战役"中,德军20万人对战盟军70万人,最终德军伤亡9万人,而盟军损失近11万人。
那么,德军这种强悍战斗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德军有装备优势。然而事实是,德军的装备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劣势。它的后勤很多时候甚至都是靠畜力运输,以至于被称为"神圣骡马帝国"。因此,德军的强悍战斗力并非源于装备优势,而是更深层次的因素。
德国是最早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的国家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签订了《凡尔赛合约》,这个合约对德国的限制极其严厉,不仅要求割让领土,还规定了巨额赔款,直到2010年才算彻底还清。合约还限制德国军队规模只能保持在10万人。为了突破这一限制,德国与苏联开始了秘密军事合作,将部队派往苏联进行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空军对敌方一线部队和机场进行打击,以及装甲集群快速突击等"闪电战"战术。
1922年《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得苏德开始了全面合作
当其他国家还在传统防御战术上固守时,德军已经开始试验空降作战、特种作战等新战法。这些经过新军事理论洗礼的10万部队,日后成为了德军的中坚力量,培养出了像曼施坦因、隆美尔等优秀将领。当1939年闪击波兰时,"闪电战"战术已经经过长期实践和完善。
1922年《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得苏德开始了全面合作
希特勒实质上复活了德军的总参谋部制度
德国在一战后被迫废除了总参谋部制度。这个制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常设机构,负责研究战争、讨论战争,并参与各种军事行动的学习和交流。德军总参谋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军队建设与作战事务全部纳入职责范围,实现了军政一体。
并且,总参谋部不光是负责作战相关的事务,军队建设相关的事务也是它的职责。这一点是依然和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其他国家军队建设由国防部负责,政府主导;军队作战由总参谋部负责,军队主导,军政职责是分开的。德军总参谋部是将军队作战和军队建设全部纳入职责范围内,完全由军队主导!这也是“军国主义”的特征之一,即“军政一体”。德军也就是靠着这种方式使得军队具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老毛奇推动普鲁士总参谋部迎来全盛期
希特勒上台后,虽然名义上没有恢复总参谋部制度,但军队建设依然在军队主导下高效进行。希特勒实际上扮演了"总参谋长"的角色,并拥有更大的权力,使得整个政府的政策和财政向军队倾斜。在1933年到1939年间,德军战力迎来了爆炸式增长。
德军"官兵一致"的军队文化与基层官兵优秀的军事素养
德军在"官兵一致"的氛围下,士气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基层官兵的军事素养也十分优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各个作战单位有很强的自主性。上级只交代任务目标,具体执行方式由下级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决定。
各级指挥官具备越级作战思维。这种思维不仅提高了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还储备了大量的后备指挥官,确保了部队在指挥官伤亡时仍能保持战斗力。
反面例子是苏德战争前期的苏军,由于指挥官伤亡后缺乏合格的后备指挥官,导致部队指挥失灵,被德军俘虏近300万人。
在这种“官兵一致”的氛围下,部队的士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德军部队在整个二战中死战不退的场面比比皆是。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装备和人数,这种“官兵一致”提供的士气也是很重要的,这种精神力量所蕴含的战斗力,在之后的战争中都得到了印证,经历了解放战争的蒋某人就可以亲切地告诉你,他感受到的“官兵一致”所带来的力量。
结语
二战中德军的装备不如英美,人数不如苏联,白刃不如日本,跑的也没有意大利人快,但正是凭借这些优势,让德军拥有了极其强悍的战斗力,在军事层面,德军无疑是极其优秀的。使得德军成为了盟军“最可怕的敌人”,以至于让德裔美国人艾森豪威尔都爆出了“该死的德国人”这样的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