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侵权与保护:当AI声音克隆挑战社会信任极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侵权与保护:当AI声音克隆挑战社会信任极限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8592864_12179871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声音克隆技术的崛起,社会各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仅需一段十几秒的语音样本,AI便能生成几乎以假乱真的声音。这项技术原本旨在为人类带来便利,例如为渐冻症患者保留声纹或重现历史人物的演讲,但在其便利性的背后,潜藏着侵权与伦理的巨大风险。

近年来,AI声音的滥用现象逐渐引发公众的关注,从假冒明星的直播带货到诈骗电话中传出的"亲人"呼救声,这一切都在考验着公众的信任与社会的法律秩序。

在中国,随着AI语音诈骗案件的激增,2024年同比增长高达230%。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超了现有社会规则的建设,破坏力也在以指数级爆发。AI声音克隆所带来的"非接触式侵权"使得这种侵权行为隐蔽性强、溯源困难,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合法权益,也使得社会信任体系受到严峻挑战。

我国《民法典》将声音权纳入人格权保护的范畴,但面对AI技术的汹涌发展,现有法律的保护力度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一些情况下,虽然受害者的声音被克隆并用于不当用途,但由于技术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受害者却很难追责。

随着法律的滞后,技术滥用行为愈演愈烈,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电商平台上,价格不一的"明星语音祝福"成为了热卖品,而社交软件中的伪造名人对话则一度引发了公众的恐慌。以这种方式生成的内容,涉及到的是版权、伦理和人格权的问题,如何进行明晰的界定和合理使用,将是法律亟待解决的难题。

治理AI声音滥用现象,需要建立法律、技术与伦理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在立法层面,急需出台针对性的法规,明确AI语音合成的使用界限,强化事前授权以及事后追责的机制。在技术层面,可以借鉴"深度伪造检测"的经验,研发声纹水印和生物特征验证等技术,确保语音合成都有可追溯的标识。更为关键的,是在行业内重塑技术伦理,推动行业的"科技向善"准则。

例如,语音合成平台应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并进行用途申报,而内容平台则需要完善AI生成内容的标注制度,让每段合成声音都有迹可循。此外,公众意识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人们应对AI技术的双刃剑特性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留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AI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技术并非中立,其善恶取决于使用者的道德和社会规则的约束力。如何在保护个体权益与推动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伦理融入代码,让责任贯穿产业链,才能让"你的声音不再属于你"的困境不再成为现实。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