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说“不”:概念、危害与应对措施全解析
对校园欺凌说“不”:概念、危害与应对措施全解析
校园欺凌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遇到校园欺凌应该如何应对和防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为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全面综合司法保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知法、学法、守法、用法,近日,静海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刘家洁走进天津生活广播《法律与生活》节目,录制“津心守‘未’”第六十期内容。
“津心守‘未’”是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携手辖区及相关区基层检察院与天津生活广播合作开办的未成年人保护普法专题节目。节目自2023年11月1日开播,旨在打造面向全市的未成年人检察法治宣传教育阵地, 更好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面综合保护。
津心守“未”
未成年人普法宣讲专题节目
每周三上午11:30-12:30
生活广播 FM91.1 AM1386
《法律与生活》
点击音频 立即收听
主讲人简介:
刘家洁,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检察院“水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一级检察官。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应当是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但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为回应社会关切,2021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从国家立法层面对学生欺凌行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学生欺凌的认定程序和惩治方式。2021年6月1日,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再次对学生欺凌问题予以关注。
校园欺凌的概念
什么是校园欺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21条规定,教职工发现学生实施下列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一)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三)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四)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五)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前款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校园欺凌的分类
语言欺凌:同学之间,比如针对他人的身体缺陷或者体貌特征等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公开他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谩骂、嘲笑他人等。
肢体欺凌:肢体欺凌是所有欺凌中最容易辨认的一种形态,它有着相当具体的行为表现,通常也会在受害者身上留下明显的伤痕。肢体欺凌的表现形式:推、打、踢、撞、咬、扼喉、掐捏、拳击、抓挠、吐口水、性侵害、拉扯头发等身体攻击与胁迫行为。肢体欺凌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如果造成被欺凌者重伤甚至失去生命,这将导致被欺凌者个人及其家庭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关系欺凌:它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通常是通过说服同伴排挤某人,使弱势同伴被排挤在团体之外,或借此切断他们的关系连结,让他们觉得被排挤。这一类型的欺凌往往牵涉到言语的欺凌,常会牵涉散播不实的谣言,或是排挤、离间小团体的成员。
网络欺凌:随着互联网等新的社会交往形式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网络欺凌这种新的校园欺凌形式。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这些言论打破道德底线,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
欺凌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一是民事责任。欺凌者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有: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及赔礼道歉等。
二是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欺凌行为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但是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能会受到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治安管理处罚。
三是刑事责任。如果欺凌者的行为达到刑事犯罪程度,并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则有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欺凌行为可能涉嫌的罪名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聚众斗殴罪,非法拘禁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寻衅滋事罪,侮辱罪、诽谤罪等。
是不是只要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就能为所欲为了呢?
当然不是!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1条也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的矫治教育措施,包括予以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责令具结悔过;责令定期报告活动情况;责令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不得实施特定行为、接触特定人员或者进入特定场所;责令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责令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责令接受社会观护,由社会组织、有关机构在适当场所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监督和管束;其他适当的矫治教育措施。
校园欺凌的危害
对于欺凌者:
- ①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的学生,如果不良行为没有得到矫治,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 ②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其个人或者家庭生活都将会有严重的影响。
- ③校园欺凌造成他人受伤的,要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受害者:
- ①肉体损伤甚至残疾,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 ②心灵的阴影和伤害。
- ③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一些极端的受害者也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反抗,选择成为欺凌者,造成社会上的恶性循环。
对于围观者:
- ①受到欺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
- ②因为看到或者听到事情的经过而受到不良影响。
- ③甚至可能推动甚至效仿欺凌行为。
如何应对和防范校园欺凌?
关于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给大家三个关键词:勇敢、机智、冷静。
第一,言语规劝,坚决表态。告诉欺凌者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让对方主动放弃。
第二,实力悬殊,寻求帮助。找机会逃跑或者大声呼救。
第三,不慌不忙,机智沉着。可以假装顺从,拖延时间,寻找机会报警。
如果以上退路均被攻击者截断,那么我们应该双手抱头,尽力保护我们的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两个部位。在人身和财产同时受到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尽量收集、保存好被欺凌的证据,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报警或告诉家长、老师,切不可做“沉默的羔羊”,坚决不能以沉默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否则可能会遭受变本加厉、持续不断地侵害。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应该合理评估所处环境以及自身力量,做到见义巧为,积极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忙,或者报警。
作为未成年人,应该如何防范校园欺凌?
一是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遇事不要忍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者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或太贵重的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上下学和同学结伴而行,尽量不要单独待在偏僻角落等;受到暴力侵害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对方,以减少被侵害程度,事后立即报警。
二是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同学相处要团结友爱,言行举止要文明,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融入集体,互帮互助,同学之间不要搞“小团体”,不拉帮结派,不歧视同学,出现矛盾积极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同时,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要避免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上网要慎交友,更不要网恋或私自会见网友;出外办事要提前向老师或家长报告,尽量与同学结伴而行,以免发生意外。
三是要养成谨言慎行习惯。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在公共场合遇到可疑者时,设法避开;服饰要得体,不要过分暴露;不要贪图小便宜,尽量不对陌生人交付现金以及物品;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用和缓的语言和手段加以处理。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美好的青春不应被校园欺凌的阴霾所笼罩,抵制校园欺凌,让我们共同对校园欺凌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