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早春行”|警惕洗钱陷阱,保护自身利益
反洗钱“早春行”|警惕洗钱陷阱,保护自身利益
随着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犯罪分子洗钱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洗钱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为了提高大家的洗钱风险防范意识,避免误入洗钱骗局,保障自己和家人的资金和财产安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几种典型的洗钱陷阱,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
以案说法,反洗钱人人有责
案例一:出售银行卡,惹来大麻烦!
案情简介:
2020年3月,赵某在某银行办理贷款时,遇到一名男子主动询问是否有不用的银行卡,对方想用1000元买下来用于收货款,是自己征信有问题才想着找人帮忙。赵某觉得自己卡里没钱也没什么风险,便按对方要求办理新的手机卡,并绑定了自己一张平常不用的银行卡,随后就把银行卡、新手机卡给了对方,换得1000元钱。不久,赵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据警方查证,买卡人利用赵某账户转移信息网络犯罪所得480万元。最后,赵某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
风险提示:
银行卡作为信用支付载体和个人身份象征,关联隐私信息,链接资金交易,需要户主妥善保管和使用,切勿将银行卡当做换钱工具。卖卡赚钱利小,违法犯罪亏大,为一点小利沦为犯罪分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这个买卖不划算!
案例二:小心误入网络大单和突降大单背后的洗钱陷阱
案情简介:
某花店接到一笔特殊的网络订单:一名男子准备在鲜花上放3万元现金,加上260元手工费,一共向花店支付了30260元。老板在仔细确认钱到账后,便去银行取钱,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制作“礼盒”。但是几天后,花店老板却收到银行卡被冻结的短信。查询后发现,银行卡因涉嫌洗钱被公安机关冻结,其涉案资金被划扣。花店老板仔细回想后,才想起了这笔特殊的订单,在无意中成为诈骗分子的“洗钱帮凶”,并遭受了重大损失。
风险提示:
这是一种新型洗钱方式,诈骗团伙为快速洗钱,盯准商户服务客户的心理,提出个性需求订单,把以银行取现、换虚拟币等方式转为向花店、蛋糕店等进行大额消费套现。请广大商户注意,在接受陌生网络或电话订单时一定要谨慎,规范收款流程,尤其注意大额订单,切莫轻易提供自己的银行账户或收款二维码帮助收款、转账、提现,切莫贪一时小利,成为诈骗分子洗钱的工具。
警惕洗钱陷阱,守护自身财产安全
- 选择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
合法的金融机构接受国家严格监管,履行反洗钱义务,对客户和机构自身负责,您的资金和个人信息才会更安全。地下钱庄、非法网络支付、非法跑分平台等非法机构不仅能为犯罪分子和恐怖势力转移资金、清洗“黑钱”,成为社会公害,而且无法保障客户资金和财产的安全。
- 请主动配合金融机构进行身份识别。
日常办理业务时,我们应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出示有效身份证件,主动配合身份识别。具体来说,要如实填写身份信息,如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配合金融机构以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确认您的身份信息;身份证件到期或更换时,请及时配合进行更新。这既是对反洗钱工作的支持,更是对自身财产和经济利益的保护。
- 不要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账户、银行卡、U盾和支付二维码。
身份证件、账户、银行卡、U盾和支付二维码不仅是您进行交易的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犯罪案件调查的重要途径。出租或出借可能会产生以下后果:
- 他人盗用您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
- 协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犯罪;
- 您可能成为他人金融诈骗犯罪的“替罪羊”;
- 您的诚信状况受到合理怀疑;
- 您的声誉和信用记录因他人的不正当行为而受损。
- 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过渡资金。
犯罪分子通常会利用各种方式清洗或转移非法资金。有人受朋友之托或受利益诱惑,使用自己的个人账户或公司账户为他人转账、提现,过渡转移资金。请您切记,账户将忠实记录每个人的金融交易活动,帮人转账、提现之前必擦亮双眼,当心沦为“洗钱帮凶”。
反洗钱人人有责
依法打击洗钱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