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封神2》:神话史诗的“滑铁卢”,是创新还是失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封神2》:神话史诗的“滑铁卢”,是创新还是失控?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8357052_122152350

2025年春节档,《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以“国产神话史诗续作”的标签高调登场,却意外遭遇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

影片首周,票房仅10亿出头,与《封神1》的26亿票房相比,腰斩近半。豆瓣评分更是从开分6.6一路跌至6.0,成为春节档争议最大的电影。观众直呼“剧情割裂”“特效敷衍”,甚至有影迷在路演现场质问导演乌尔善:“为什么封神的口碑两极分化?” 这部曾被寄予厚望的国产大片,究竟为何跌落“神坛”?


《封神2》的失败并非偶然。

前作《封神1》凭借扎实的叙事与惊艳的视觉奇观逆袭成为“黑马”,但第二部却未能延续这一优势。


尽管影片首日预售勉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竞争,但公映后票房迅速下滑,最终被同期对手甩开差距。

究其原因,“质量落差”是核心痛点。

前作以“人物成长”和“文化共鸣”打动观众,而《封神2》却被诟病为“华而不实”。

剧情节奏失衡、角色塑造扁平、特效设计争议等问题集中爆发,导致观众对续作的信任崩塌。

正如影评人所言:“当一部电影只剩下视觉奇观,它的灵魂便已死去。”

在视觉呈现上,《封神2》的妆造设计堪称亮点。

姜子牙的沉稳造型、妲己的妖艳妆容均延续了前作的东方美学风格,邓婵玉的英姿飒爽更是成为全片高光。



设计师于适通过深研历史资料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赋予角色独特魅力:邓婵玉的红色战甲与凌厉眼神,既符合古代女将的英气,又融入现代女性力量感。

然而,“殷郊法相”的争议,暴露了妆造设计的失控。

片中殷郊化身三头六臂的“蓝巨人”,其面部表情僵硬、造型突兀,被观众戏称为“抽象艺术”。这一设计虽试图融合神话元素,却因缺乏文化共鸣与真实感而沦为笑柄。

《封神2》的剧情争议集中在两点:叙事节奏的割裂与角色逻辑的崩塌。

  1. 叙事失衡:特效喧宾夺主

影片为突出战争场面,大量使用慢镜头与特写镜头,导致关键情节推进拖沓。

例如西岐保卫战的高潮戏被冗长的特效镜头稀释,观众情绪难以连贯。

这种“为视觉牺牲叙事”的创作思路,让影片沦为“大型预告片”。

  1. 角色改编:从“英雄”到“恋爱脑”

前作中姬发(于适饰)的果敢形象深入人心,但第二部中他却因优柔寡断被批“人设崩塌”。


更致命的是,影片强行加入姬发与邓婵玉的“共舞”与暧昧情节,甚至让邓婵玉死于姬发怀中。

这一改编虽试图丰富情感线,却因背离原著精神与观众预期而引发众怒。

《封神》系列以“打造中国版《指环王》”为目标,其特效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

影片采用实拍与CGI结合的方式,还原了十绝阵、魔家四将等经典场景,无人机航拍与多层合成的战争场面更显史诗感。

但问题在于,特效与观众审美的“温差”。

例如“殷郊法相”的蓝皮肤与僵硬表情,与东方神话中“威严神祇”的形象严重不符;雷震子的设计虽借鉴好莱坞风格,却因材质细节粗糙而显得突兀……

这种技术上的“用力过猛”,与美学上的“水土不服”,最终削弱了影片的沉浸感。

面对质疑,导演乌尔善在路演中坦言:“所有的批评都会认真吸收。”

这种态度值得肯定,但观众更期待的是行动。

可见,《封神3》若想挽回口碑,必须回归“质量至上”的初心:

  1. 夯实叙事逻辑,避免为视觉牺牲故事;

  2. 尊重角色内核,拒绝强行改编;

  3. 平衡特效与美学,打造符合东方审美的神话奇观。

《封神2》的失败,是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中一次深刻的教训。

它提醒我们:技术可以堆砌视觉奇观,但只有故事与角色才能赋予电影灵魂。

当中国电影人不再盲目追逐“特效大片”的标签,而是回归文化本源与创作初心时,真正的“封神”时刻才会到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