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十三州势力分布与演变之一: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的司隶校尉部
东汉末年十三州势力分布与演变之一: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的司隶校尉部
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基于真实历史改编的演义小说,在我国可谓是脍炙人口。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发生地从政治中心洛阳、许都,到大汉边疆西凉、辽东,再到各方争夺焦点的襄阳、合肥,涉及东汉末年到三国的许多重要州郡。从本文开始,我们将结合真实历史,来了解一下这一时期各州郡势力的分布和演变。
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天下共设三十六郡。到了汉武帝时期,郡的数量大为增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划京畿七郡为司隶校尉部,设司隶校尉;其它地域划分 为 十三个州,设刺史。司隶校尉部与 十三 州合称 十四 部州。西汉的 部 州只是监察 区域 , 而非 行政区域 , 刺史负责 巡察 所在州的 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 ; 司隶校尉 因辖区包含长安, 故具有纠察、弹劾中央百官之权,在地位、权力上异于各州的刺史。
东汉 建立后,天下 划分为十三 部 州,分别是:司隶校尉部 、 幽州 、 冀州 、 并州 、 兖州 、 豫州 、 徐州 、 荆州 、 青州 、 扬州 、 凉州 、 益州 、 交州。
汉灵帝时期 ,朝廷 日益 腐败、 外戚宦官专权 , 边疆战事 频繁 , 土地兼并严重 ,走投无路的 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带领下揭竿而起, 一个月内席卷七州二十八郡,史称黄巾起义 。汉灵帝为尽快肃清各地叛乱,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宗室刘焉的建议,在部分州重新设立 “ 州牧 ” 一职 , 赋予其军政大权 。此举 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巾起义的蔓延,但 助长了地方势力拥兵自重之风, 成 为 东汉 王朝 覆灭的开始。
司隶校尉部
治所在雒阳县(汉光武帝 认为 汉属火德, 定都洛阳后 按五行相克 之说 ,把 “洛”字去掉“水”,加上“隹”,变 为 “雒”), 辖河南尹 、 河东郡 、 河内郡 、 弘农郡 、 京兆尹 、 左 冯翊 、 右 扶风 七个郡国 。 大体 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郡与王国同级,行政长官分别称太守、国相。郡与国的称呼随着诸侯王的分封和除废经常转化,如赵云的故乡常山,建安十一年之前称常山国,之后废国为郡。因为郡国称呼无关大局,文中不再做区分。
公元 189 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私招驻军河东郡观望局势的并州牧董卓进京。十常侍之乱发生后,外戚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董卓趁机把持朝政,吞并丁原、皇莆嵩的军队,逐渐控制了司隶校尉部。为了缓解和士族门阀的矛盾,董卓选拔韩馥、刘岱、孔伷、孔融、张邈等大批名士担任关东州郡要职,甚至对厌恶自己而弃官逃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也授以太守,以示和解。这些人到任掌握军政大权后,随即组成同盟,起兵讨董。
190 年,董卓将朝廷和洛阳百姓迁往长安,自己留在 雒阳 与联军交战。被孙坚击败后,董卓焚毁 雒阳 ,回到长安,命部下据守三辅及弘农一带,并出兵袭扰兖州陈留、豫州颍川等郡。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关中屡遭兵灾和饥荒,百万人口损失殆尽。
196 年,汉献帝辗转回到已成废墟的 雒阳 ,后被兖州牧曹操迎奉到颍川许县并建都于此,称许都。
李傕、郭汜失势后,马腾、韩遂、段煨等十几股势力割据关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派钟繇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众人纷纷表示臣服。右扶风马腾、弘农郡段煨、河东太守王邑等人先后接受征召,入朝为官。
198 年,曹操进攻下邳,河内太守张扬出兵东市,呼应吕布。部将杨丑杀死张扬,欲将河内郡献予曹操,但被手下眭固杀死。曹操见眭固有归附袁绍之意,马上派军渡过黄河讨伐。眭固战败被杀后余众皆降,曹操吞并河内郡,彻底掌控了司隶校尉部。
211 年,马超、韩遂等人在三辅起兵叛乱,兵败后退往凉州。
213 年,曹操将三辅并入李傕主政时设立的雍州。
220 年,曹丕在洛阳篡汉称帝,并定都于此。
作为全国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的司隶校尉部,是周、秦、两汉的核心区域,包括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也正因如此,导致这一地区连年战乱不断,百姓大量死亡、迁徙,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洛阳方圆两百里内不见人烟,关中路上难见行人。连曹操这种热衷于屠城的人,都不禁在《蒿里行》中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经过曹魏势力多年经营,才得到一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