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只是表面,当责才是关键!4 方法打造勇于任事的团队
负责只是表面,当责才是关键!4 方法打造勇于任事的团队
如果你是一位销售部门的主管,分派不同任务给销售专员A和B,其中A负责在一个月内将某客群的销售额提高5%,而B则是必须在一个月内将另一客群的销售额提高5%。一个月后,A达成你的要求,但B却更进一步,不仅只花半个月就达标,一个月后的销售额甚至提高了8%。那么,到底谁负责(responsible),谁当责(accountable)?负责和当责到底有什么差别?大家都说当责很重要,但它为什么重要?
为了找寻解答,你可能在网络上看了不下10篇介绍这两个概念的文章,却还是对它们一知半解。然而,如果要建立具有当责文化的团队,你还是得从了解当责的含义开始。《哈佛商业评论》将通过这篇文章具体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并介绍打造当责文化的4种具体方法。
负责和当责的区別
只要看一下英语词典,不论是形容词responsible和accountable,或是名词responsibility和accountability,它们时常互相定义,词义相去不远。不少英语文章也指出,这两组词汇常常被混用(used interchangeably)。
事实上,我们只要记住一件事就好:将它们区分开来,不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有严格区別,而是为了要让团队或组织更成功。用佛家的话说,这只是一个方便法门。
所谓responsibility,是指"应该要做的行为",也就是某人在某個职位上必须完成的工作或任务,亦即職責。它是一个要求、期望、规定。例如,软件工程师的职责可能是API的撰写、测试和维护。
所谓accountability,则与之不同,它的重点放在"实际做出來的行为"。当某人针对自己的职责做出了实际行动、产生了实际结果时,对这些实际行动和结果所负的责任,就是accountability。以前述软件工程师为例,虽然他的职责是撰写、测试和维护API,但如果他后来没有完成这些职责,那么他的accountability就是对这个结果所负的责任。
换句话说,responsibility和accountability都是责任,只是responsibility聚焦于"应该要做的行为",商界一般称为负责、职责、责任;accountability则聚焦于"实际做出來的行为",商界特别称为当责。
当责并非只是追究员工责任
实际做出來的行为有3种,一种是没有履行职责,一种是履行职责,最后一种则是不但履行职责,甚至还超越职责。因此,当责就不會只是"追究员工没有完成目标的责任";也不会只是"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它具有更积极的涵义,也就是用更好的方式完成任务、或是完成的项目已经超越原本的目标。
举例来说,销售经理不只完成这个月的业绩目标,而且还找出一个更有效率的方法在短短半个月内达標,月底的业绩甚至超出公司原本规定的目標。我们会说,他是一位当责的销售经理。
这种更积极的当责显然无法透过外在强迫与恐惧的方式(例如惩处)来达成,而是员工愿意自动自發,以各种方式在职责上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正好就是成语"当仁不让"的意思:主动承担而不推让。英语则是会用take ownership來形容,也就是主动掌握,将职责当成自己的事來完成,而不是推给别人,或是等待主管、同事告诉你怎么做。
打造当责文化的4种方法
组织内部很少有什麼业务不必依赖员工的协作,因此,如果只有一個员工"当责不让",不太可能有效实现组织或团队的目标,遑论提高整体绩效。打造当责文化成为组织或团队的重中之重。那么,要如何促成所有员工的当责,也就是勇於任事,积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以下介绍4种具体可行的方法:
1. 以尊嚴为基础,建立心理安全感
顾及员工的尊嚴。这不是说主管不能在员工绩效不佳时究责,而是这个究责必须能够激发出员工的主动性,让他愿意坦承自己目前的进度落后,也愿意和主管一起讨论原因和改善的方式。
心理安全感,让员工知道犯错是人之常情,主管不会期望员工事事完美、超越进度。相反地,主管不但允许、也希望员工分享目前遇到的阻礙与困难。这种坦然面对不是为了怪罪,而是为了"修復",让员工更有能力和机会达成预设的目标。
2. 设定明确的期望和衡量方式
同理心虽然重要,但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期望之上,也就是說,主管要为员工设定明确的职责。如果职责不清,员工就无法知道自己何时该以何种方式达成目标,也就无法进一步当责,找出更好的方法完成、甚至超越原本的目标。而主管在究责、修復或奖勵时,也将无所依凭。
主管可以先检视自己是否有清楚表明对员工的期望,员工是否明白了解公司赋予的目标、期限、应该依循的流程,以及衡量绩效的方式。
这些都不需要完全由主管一人发想,或是直接以命令的方式告知相关规定,而是可以和员工进行一对一谈话,倾听他的想法,在公司允许的范围内共同讨论他要达成的目标、达成的方式、衡量的指标,以及奖勵或惩处。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不要用形容词或笼统的名词來说明职责或期望。像是"完美"、"卓越"、"协作"等词,没有明确指涉範围,员工无法明白究竟该做到何种程度才能符合公司的要求,遑论超越既有目标。
举例来说,在描述职责时,主管与其希望员工"协作",不如希望他"将营销部的评估放进销售分析中";与其说"增加销售额",不如说"在今年第四季度前让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0%"。
3. 要指导,而不是微观管理
前面提过尊嚴的重要性,而尊嚴与信任是一体两面。当主管信任员工时,就不会进行微观管理或三不五时忽然介入,而是给予员工自主权,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发挥創意,自行做决定。当员工遇到困难或犯错时,采取信任态度的主管也不会鉅细靡遗规定员工该如何改善,而是站在教練的角度提供"原则"、"方向",或是员工不曾想过的"观点"。
举例来说,如果营销部门的员工想要针对某一客群设计一个营销计划,这时营销主管可以引导员工去思考公司现有的大客户会如何反应。
4. 身体力行当责
要打造当责文化,除了从员工著手之外,更重要的是主管自己也当责。如果主管可以遇事不退缩、临阵不脱逃,遇到困难坦承不讳,绩效不佳坦然面对,而不會把该做的事、自己犯下的错推卸给别人,那么他就會创造漣漪效应,将当责层层传递到组织的最基层,建立真正有效的当责文化。
结语
明白负责与当责的不同,也了解如何为整个组织或团队建立当责文化,员工就能解鎖自己的潜能,不仅完成份内之事,也更能做出超乎主管期待的进展,自动促成组织的成长。
本文原文来自HBR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