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越活越好,只需记住一句话
想越活越好,只需记住一句话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极度自律的人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
一个高赞回答是:真正的自控力内核,是当做一件事的动力大于阻力时,行为才会发生。
自我觉察、找寻热爱,才能为奔赴路途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接纳不完美、将自律根植于日常,才能摆脱负担、减小阻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我觉察,奔赴内心所爱
这是不是“深知自律好,然而做不到”的你?
明知“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每次都雷打不动地一巴掌拍掉响起的闹钟,翻身继续入睡;
明知“熬夜就是慢性自杀”,但黑夜中依旧抱着手机,机械滑动手指,沉迷且不可自拔。
这时若有人告诫他们要自律,可能还会被回怼:难道我们做不到自律,是不知道自律的好处吗?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不能自律的根源,其实还真就在于,没有弄懂为什么要自律。
在那些放纵“摆烂”的时刻,如果停下来审视自己,可能会感到惊讶——原来潜意识里一直游离着“自律令人痛苦,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顺应人性”的念头。
然而认真想想就会发现,自律背后从来不是被约束的痛苦,而是能顺应自身热爱,掌控、塑造自我人生的自由。
自律狂人谷爱凌,她的“热搜词条”从不匮乏:“3年时间完成4年课程”“跑步机上复习笔记”“落地直奔健身房”。
但谈及自律的秘诀,她讲述得非常简单:“我喜欢滑雪,我就成为了一名运动员,我喜欢时尚,我就从事了一项时尚的运动,我喜欢上课,我就继续去上大学。”
因为挖掘了内心的热爱与欲望,所以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与驱动力,来消化重重压力,享受自我塑造的过程。
溯源内心,我们想达成目标的欲望有多强烈、决心有多不可撼动,那么能够自律的源动力就有多汹涌澎湃。
欲望在前,自律在后;欲望是因,自律是果。
不妨诚实地面对自己,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
我到底热爱什么?
我又愿意为之付出什么?
我又有多想成为一个能掌控自我人生的人?
时常自我觉察,我们就能压制欲望,从而奔向欲望,在“现在想要的东西”和“最想要的东西”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奔赴自己真正向往的热爱与自由。
重设阈值,接纳不完美
有句话说:自律不是间歇性努力,而是要长久让自己保持一种该有的风格,是亲手干掉一个颓废的自己。
看上去自律很难,其实不然。
《微习惯》的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验证了这一点:以不完美主义思维,重设标准阈值,就能将“自律”打造成“不可能失败的习惯”,实现理想目标。
《微习惯》的作者原本是一个生活颓废、身材走样的“懒癌患者”,在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给自己定下每天锻炼30分钟的目标。
结果显示“自律很难”:在隐形的心理压力下,他变得愈发难以动弹,这场行动还没开始便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直到他尝试满足于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
往后整整一年,他对自己的要求都是: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
在除去了行为开始的隐形门槛后,他摆脱了高期待值的心理压力,反而能够轻松坚持下来,拥有了理想的身材。
后来他将微习惯策略沿用到写作和阅读上,每天读几页、每天写50个字,最后凭借这些特长,他成为了美国千万青年的偶像。
及时、持续的正反馈,是我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推力。
把目标拆分为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微习惯,能够让我们不依赖于意志,开启习惯养成模式,在减少了内心抵触与内耗后,我们更容易在正反馈中获取坚持的力量。
心理学家李松蔚有句话:“人在困境中总是期待100%的改变,但这常常会导致100%的挫败感,因为这总是难以贯彻。”
一开始设立高大上的目标看似“完美”,但反而会带来心理负担,拔高了让人开始和坚持的门槛。
降低标准阈值,接纳不完美,少想多做,才是长期自律的关键。
平凡与卓越之间,往往只隔了一个“立即开始”。
当“开始自律”的行为,成为一种无负担的习惯时,人生将会拥有无限可能。
争地策略,建立稳固秩序
“史上最无效减肥法”的词条,曾在网络上火爆一时。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相比同期嘉宾减重15斤,其中一位嘉宾“愤怒”地表示,自己只瘦了2斤。
热心网友在线帮他找原因:一天八杯奶茶,重口味食物不忌口,出门代步车,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热量消耗了多少,就补充了多少。
类似于“无效减肥法”,还对应产生了一个新词条“积极废人”——指那些爱立flag、却永远做不到,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宛如废物的人,就像:
发誓要好好健身,兴冲冲地买了全套运动器材,下载了一堆训练课程,一两天后,好像效果不错,得吃个大餐犒劳一下;
发誓要好好读书,于是给自己列了一堆书单,下载了一堆电子书,看了一两页后,突然想起可以看看微博八卦。
虽然心怀希望,但屡战屡败,不断陷入循环往复——其原因是固有坏习惯在作祟,它无形之中占领了生活,让自律的好习惯置身无地。
《孙子兵法》中的“争地策略”,也许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争地,代表不论敌我,先占领便会有利的地区。而孙子兵法指出,对于争地,应当要先敌占领。
同样,对于我们生活中某些固定时间块,要先有意识地培养好习惯,避免无意识地沉沦,白白浪费时间。
如果在起床后,习惯性地看手机刷视频,那就不如培养起床后第一时间先列计划的习惯;
如果在健身一段时间后,习惯性地点外卖,那就不如培养运动后先静心阅读的习惯。
前不久参加东京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健儿,在比赛结束隔离期间,哪怕处于条件限制颇多的酒店里,仍雷打不动地深蹲、倒立、俯卧撑。
当这些优秀习惯已根植于日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哪怕心情在最糟糕的时候,我们也不再需要花精力去“驯服懒惰”“违背人性”了。
外界不乱于心,节奏如昔、秩序稳当,才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丘吉尔说过:“在人生的头25年,我渴望自由;在接下来的25年,我渴望自律;后25年,我意识到自律就是自由。”
自律不是对欲望的简单克制,而是对欲望的一种规划。
愿我们都能积极主动、清醒自律,经细水长流,我们能在掌控人生的自由里,乐在其中,会因自己的明亮而目不转睛,成为自己那个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