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玩味孤独,自洽圆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玩味孤独,自洽圆满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5/20/10983756_1127131968.shtml

导读:在拥挤的都市生活中,"孤独"似乎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然而,真正的孤独并非寂寞,而是一种深入自我的意识状态。本文将带你重新认识孤独,探索如何在孤独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



图丨寂莱

玩味孤独,自洽圆满

孤独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
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
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怡然自得。
今日,我们重新谈一下孤独吧。生活在拥挤的都市里,孤独一词仿佛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就像英国女作家奥利维亚莱恩所说的:孤独,是个人的体验,也是群体的困境。

我们常常对孤独有着抵抗,有着惧怕,尝试以各种方式逃避孤独,可在深夜里、独处时、喧哗间,孤独又总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图丨拟见

林清玄说: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对孤独一词有着谬误。我们看群树成林固然是美,但孤树挺立于园中又何尝不美?
我们看白鹭群栖固然是美,但独鹭浅行溪畔又何尝不美?群峦叠峰是美,一山又何尝不美?孤独时,景物尚能呈现出如此美感,人又何尝不能?
我们常将凡人的寂寞与哲人的孤独混为一谈。但真正的孤独,不是常人的寂寞。它是一种深入自己,持续若干时间没有别人涉入的意识状态。

孤独之人,往往拥有极大的宁静,也拥有着特殊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玩味孤独

蒋勋说:孤独不是要消解,而是要完成。我们在面对孤独时,常常会有三种层次,而这三种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不喜欢独处的人,孤独时,会感到痛苦与不适;习惯了孤独的人,能够跟孤独和平共处;而真正懂得孤独的人,能够玩味孤独、欣赏孤独,并在孤独中获得更自在的人生。


图丨王迎新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玩味孤独的人,他说:“对我来说,最大的快乐是孤独的愉悦。孤独并非意味着寂寞,它反而会愉快地把人带入到一种知识的境界。”
孤独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拆开来讲:孤,是王者。独,是独行。孤独意为,欲为王者,须先独行。


图丨枀茂

但自古以来,人们惧怕孤独,从未走进孤独深处。只是浅浅的尝了一口孤独,便觉得滋味苦不堪言。而那些真正走进了孤独深处的人,却体会到了逍遥自得,欢喜成灾。
作家白落梅说:“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有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但若我们一直站在凡人寂寞的姿态上去看待哲人的孤独,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孤独之美

孤独深处,是一种寂静又自由的状态。常常被那种孤独深处的美所吸引,没有多余的念想,只有与自己,与万物相认的快感。
孤独深处的世界,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松尾芭蕉的“渗入岩石中的,是禅的声音”。


图丨拟见

周末时,喜欢午后独自去林中散步,像赴一场约会,与自己,也是与自然的约会。散到深处时,会进入到与万物对话的时刻。
现实变得模糊,时间变得缓慢,一片叶子的摇动,一朵花的芬芳香气,都可以感知的很清晰。这个时刻,内心总会产生一种深沉的平静和极大的欢喜。这种欢喜,是长久而安定的。
突然明白了为何世人不懂孤独,是因为那些深居孤独的人,无法将这种感觉描绘出来。就如寒山禅师所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图丨沐心茶室

从前以为日本的侘寂美学,是以寂寥为核心的消极美学。但现在意识到,侘寂的更深层,是“在孤独深处,欢喜成灾”的积极美学。这种积极美学就如日本歌人西行曾说的:毫无人迹的山里,没有这份寂寞就难以入住。
俳圣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记》中写道的:没有比独居更有趣的事;布谷鸟啊,你寂寥的叫声让我更加寂寞,又让我沉浸其中。西行和芭蕉,都是在积极地享受着孤独之美。孤独深处的世界,远比现实世界更美。

在孤独中圆满

蒋勋曾在《孤独六讲》中写道: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一个人守着孤独终会找到真实的自我,真正的自由也往往在孤独中诞生,当一个人学会独处,便可获得生命的圆满。虽处孤闷,也得自在;虽宿孤寂,也得自洽;虽游孤境,也得自由。


图丨人文空间

圆满之境,并非遥不可及,它可以是独处时的一杯茶,一缕烟,一幅画,一件古物……君子寓意于物,它让我们在孤独至微的境地中「澄怀观道」,直探生息的本源。
孤独之境,当「为无用之事,以遣有生之涯」,如此方可达圆满。朝供瓶花,博雅可以养性;暮悬名画,师古可以移情。一拳石,可纳清气;一拂麈,可扫尘氛;一法帖,可知笔墨;一古籍,可纳天地。
书房之器,古雅可爽精神;案上之书,明净可陶性情。静读至倦处,忽见修竹生幽、苔碧落石、花色摇翠,则可尽度虚室,顿生圆满具足之感。


图丨林真闲

林清玄每天都会在书房独自待一段时间,有时写作,有时读书,有时他什么都不做,任凭想象力在安静的飞奔。
有时回想自己曾背过的诗,有时候回到童年家门前的小河,有时候打开朋友送来的酒一个人小酌…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日常中,玩味孤独。


图丨清物堂

真正的孤独者,也绝不是要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才能来实现自我的孤独。而是不管在哪里,他都是一片沙漠中的托钵僧。
就像一个老者在嘈杂房间的一角静静地写字、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
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怡然自得。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与孤独深处,相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