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是陶渊明《形影神三首》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命运的旷达和乐观态度。这组诗通过形、影、神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原文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形赠影
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草木得到自然规律的庇佑,即使霜露侵袭也能荣枯有序。
人被称为最灵智的生物,却偏偏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永恒。
看到自己在世上的时光,突然间消逝,没有归期。
哪里感觉不到孤独一人,亲人朋友是否还会思念。
只剩下平生的物品,举目望去,心中充满悲伤。
我没有长生不老的法术,对此毫不怀疑。
希望你能听从我的话,有酒就不要推辞。
影答形
维持生命的过程难以言说,养生之道往往显得笨拙。
真希望能在昆仑仙境遨游,但这条路早已断绝。
与你相遇以来,从未有过不同的悲喜。
在树荫下休息仿佛暂时分离,但最终还是会在一起。
这种相同的状态难以持久,终将一同消失。
身体消亡,名声也会随之消失,想到这里五内如焚。
建立善行会有遗爱,为何不竭尽全力?
酒说能消除忧愁,但与这种追求相比岂不是更差?
神释
大自然的法则没有偏私之力,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
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虽然我们本质不同,但生来就相互依存。
既然已经结为伴侣,怎能不相互倾诉?
三皇这样的大圣人,如今又在哪里?
彭祖渴望长寿,但最终也无法留住生命。
老少终有一死,贤愚都难逃一死。
每天醉酒或许能忘却烦恼,但这岂不是在缩短寿命?
建立善行常被称赞,但又有谁能为你歌颂?
过度忧虑会伤害生命,正好应该顺应自然。
在宇宙的大化中纵情放浪,既不欢喜也不恐惧。
应当终结的时候就让它终结,不要再独自忧虑。
注释
无:同“毋”,不要。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大约作于东晋义熙九年(413),陶渊明当时四十九岁。陶渊明本人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不能肯定是形、影、神三者中的哪一种。从陶渊明的诗歌来看,陶渊明归隐田园,在山水田园之乐忘怀生死,神所代表的态度似乎是主导,但陶渊明一生好酒,有饮酒行乐之意,又不能忘怀政治,形和影所代表的态度也是时时涌现,参
赏析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
简析
《形影神三首》是一组五言诗。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第三首诗写神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