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飞汤火命如鸡
作者简介:苏轼
作品出处: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白话文解读释义:
梦里向往云山的那颗心像鹿一样奔跑,可现实里的自己就像将被扔进锅里煮的鸡。
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到任后按惯例给皇帝上 “谢表”。在谢表文辞中夹带着对因不愿苟同新法而遭新党排挤的不满,被迫害入狱。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预感会有不测,在被押赴御史台时,就同儿子苏迈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如果有坏消息(判死刑),则改为送鱼,因为 “苏” 字中有 “鱼” 字。
苏迈送饭时严格遵守约定,但一个多月后,钱粮用尽,苏迈外出筹划,把送饭之事托付给亲戚,却没有告知这一约定。亲戚想给苏轼改善一下伙食,便送了一条鱼去,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命不长久。
便给苏辙写下了这两首 “绝命诗”,其中就有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他梦绕云山,心神不定如小鹿乱撞,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在滚烫的汤火中飞舞,生命就像鸡一样脆弱,随时可能被宰杀。
可见苏轼在狱中时的惊恐、无奈以及对自我命运任人鱼肉的沉痛之感。
文言文赏析——今观此句“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感慨良多。此语意境深邃,情致婉转,实乃佳句也。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历经磨难。其所处之北宋,政治风云变幻,党争激烈。苏轼因政见不同,屡遭贬谪,尝尽人生之酸甜苦辣。
“梦绕云山”,言梦者,心之所向也。云山缥缈,高不可攀,然心似鹿奔,向往之至。鹿者,灵动之物,其奔行于山林,自由无羁。
人之心似鹿,乃对高远之境、自由之所充满渴望。云山之梦,或为理想之追求,或为远方之憧憬,使人神往。此句或为苏轼在困境中对自由、理想之地的向往,即便身处逆境,心中仍有那片高远之云山。
“魂飞汤火”,则状其危境也。汤火者,至热至险之地,魂飞其间,可见其处境之艰难险恶。命如鸡者,鸡乃柔弱之禽,性命常悬于一线。
人处汤火之中,命如鸡般脆弱,随时有覆灭之危。此句尽显人生之无常,命运之多舛。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其生命随时面临危险,正如处于汤火之中。
此二句一为梦之美,一为境之危,对比鲜明,更增其感染力。人生在世,常有梦想与现实之冲突。
心向云山,乃人之高志;而陷于汤火,则为现实之困。二者交织,令人深思。
苏轼在其坎坷人生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虽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曰,此句可警世人。当有高远之志,如心似鹿奔云山,不懈追求。然亦当知现实之艰难,如命如鸡临汤火,谨慎应对。不可因梦而忘危,亦不可因危而弃梦。
再者,其文辞优美,意境空灵。以云山喻梦之高远,以汤火喻境之险恶,形象生动。心似鹿、命如鸡之喻,更是贴切自然,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之情感。
结尾,“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一句,既有深刻之思想内涵,又有优美之文辞意境,实乃佳作,值得反复品味。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复杂心境,也为后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一句话概括此副楹联作品
人到中年,有时真是身不由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