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要信!不要信!紧急提醒!别传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要信!不要信!紧急提醒!别传了!!!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19945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亿万民众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舞台。然而,一些低俗、博眼球、赚流量的不良网络信息悄然滋生,它们如同网络空间的“毒瘤”,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侵蚀着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打击网络谣言


不造谣!


不信谣!


不传谣!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然而,当这种权利被滥用,不实之词在网络上泛滥时,我们往往看到的不是真相的揭露,而是谣言的蔓延和信任的瓦解。一段无根据的话语、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配上夸张的描述和耸人听闻的标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和流量。这样的谣言,消耗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注意力,更严重的是对社会秩序和公众信任的破坏。


谣从何来?谣向何去?动动手指,即可评论。轻点屏幕,即可转发。遇事不必慌,只需发个圈。

从“耳听为虚”到“眼见亦假”

2024年12月9日,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在微博上声称自己和两个朋友在杭州街头遭到三名警察的骚扰,此帖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隔天,该博主删除了该短文,并附上解释称“在外游玩不想被警察影响心情”。

在全网等待进一步消息时,2024年12月11日,这名博主再次发声道歉,承认事件是一场误会。微博社区观察员官方账号“围脖侠”也发文指出该博主发布疑似造谣警方内容,并已将相关线索同步给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核实。“青春浙江”注意到,该用户因违反社区公约,目前处于禁言状态。

仅凭一家之言,网友们自然会质疑“耳听为虚”,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浙江警方曾破获一起利用AI技术制作虚假视频编造网络谣言非法牟利的案件。例如,一则“绍兴上虞工业园区发生重大火灾”的视频就是通过AI技术深度合成的,看似真实的播报,实际上却是其他火灾画面的剪辑拼接。该团伙的目的在于吸粉引流、谋取利益,通过平台返利形式非法获利4万余元。截至案发,他们已制作了1.8万余个虚假视频,其中20个视频造成了恶劣影响。

类似的谣言在网络上并不罕见。2024年,诸如“免考入学获双证”“扫码可领‘2024年个人劳动补贴’”“杭州东站电车自燃烧死人”“临平区发生四名男子奸杀一女子”等谣言频繁出现,有的是自编自导骗取流量,有的是假冒官方虚构政策,还有的是恶意炮制话题误导公众……这些谣言在网络上传播,误导了人们的认知,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截至2024年9月,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已办理网络谣言类案件2.7万余起,依法查处造谣传谣网民3.1万余人,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19.9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156.2万余条。

感性和信任遭受双重伤害

古人云:“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现在要拨开迷雾看到真相,确实不易。”资深网民叶芳阳吐槽道,现在看到任何信息,都想要等待反转,这也反映出网民们的信任度正在下降。

叶芳阳是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水南街道的一名年轻干部,也是第五届“中国青年好网民”。他的社交平台除了发布乡村振兴相关内容,更多的是帮助广大网友识别网络谣言,普及法律知识。

“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来源模糊、容易形成‘传染性’等特点。而维权的成本太高了,路途坎坷且漫长。”在工作中,叶芳阳处理过多起网络谣言案事件,有的是出于利益驱动,有的是为了博取关注,还有的是借舆论向政府施压,“当事人拒不承认自己造谣,拒不删帖,相关部门、辖区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最后还是公安部门介入才得以解决。”更让他担心的是,谣言会削弱公众对权威来源的信任,损害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进而影响社会共识的形成与维护。

系统治理需要全社会参与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扩散,根源在于追逐利益、博取眼球、宣泄情绪等动机,又兼具匿名性、人多势众等特点。浙江省青少年发展辅导社会工作实务专家、硕士生导师宋健男深入分析道:“每个互联网参与者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文明的倡导者、正义的维护者,治理网络谣言需全社会通力合作。”

宋健男建议,在法治层面,要提高违法成本,对制谣传谣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信息传播的参与者遵守法律规范。同时,政府还应提高透明度和回应效率,特别是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大事件中,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引导正确舆论。

而在社会层面,作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优化算法等,在公共事件爆发和演变之际降低虚假信息的曝光,提醒用户谨慎辨识,同时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扶持,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作为普通网民甚至是青少年,宋健男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健康的互联网理念,提升互联网素养,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能更加理智地分析和判断所接触的信息,减少虚假信息引发的社会混乱与恐慌,增强整体抗谣能力,同时,正确为自己代言、发出好声音,共同营造和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