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日本文学的璀璨明星
三岛由纪夫:日本文学的璀璨明星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是日本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骄子”,享有“日本的海明威”“当代日本的达·芬奇”等美誉。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从唯美主义文学的探索到武士道精神的追求,从文学创作到政治行动,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复杂的人格特征。
生平经历
三岛由纪夫本名平冈公威,1925年出生于东京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祖父平冈锭太郎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曾担任福岛县知事和桦太厅长官。祖母永井夏子出身名门,经常带他去看能乐和歌舞伎的演出,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三岛日后的文学创作。
三岛从6岁开始进入皇族学校学习院初等科就读,并在学院的内部刊物上发表诗歌与俳句作品。12岁时进入中等科,加入文艺部,在1937年7月于校内文学杂志《学习院辅仁会杂志》的159期上发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时代的回忆》。1938年时,三岛在《辅仁会杂志》的161期上发表了他个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酸模》。
1941年,16岁的三岛获选担任《辅仁会杂志》的主编,开始撰写中篇小说《百花怒放的森林》。1944年,三岛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学习院高等科毕业,受到天皇颁奖赠与银手表,与日本驻德大使馈赠的文学书三册。1944年10月,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书院印刷出版,成为他的出道作品。
1946年,时年21岁的三岛由纪夫,在川端康成的帮助下,终于获得晋身文坛一员的地位。1947年,三岛自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通过高等文官考试,随后进入大藏省任职,在银行局国民储蓄课服务。在这期间他也参与了大藏省财务协会的机构内部杂志《财政》的编辑,并且持续的在各种文学创作的刊物上发表作品,1948年9月,为了专心创作,他决心从大藏省辞职,开始一个专职作家的身份。
1951年年底,三岛发表了长篇小说《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与《夏子的冒险》(夏子の冒険,朝日新闻社)。其中因为《禁色》的男主角是个同性恋者,在当时保守的日本社会是较为耸动的题材,因此时下的舆论都将故事中的主角视为是三岛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后,在朝日新闻出版局长嘉治隆一的协力下,三岛获得朝日新闻特别通讯员的记者身份,于12月25日自横滨搭船出海,开始他环游世界一周的旅途,并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这次的旅行是三岛毕生第一次出国,对于他而言,在希腊所获得对于西方文明的美学经验,可能是造成他日后作品重大转戾的关键。
1955年,时年30岁的三岛,感受到自己对于美的憧憬,开始上健身房运动,以期将自幼以来孱弱的身体改造得强健,让自己不再为肉体的自卑而感到困扰。此心态其实与他在这一年中潜心撰写的长篇名著《金阁寺》有所关联,因为该书中的主角就是一个自惭于外表上的猥琐但又崇尚极致的美,导致内心扭曲与幻灭的少年,可以说作者在现实中的想法,完全是与他的创作内容互相呼应。1956年是三岛最丰收的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潜沉而完成的《金阁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后,获得惊人的回响,在同时他的戏曲作品《鹿鸣馆》在文学座创立20周年纪念会上公演,可说是两面风光。但他与日本大学拳斗社的小岛智雄结识,开始为期8个月的拳击练习,可能才是很难与一个作家有所关联的特殊作为。这一年,三岛的《潮骚》一书被翻译为英语版(英语书名The Sound of Waves,译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国出版,是他的小说第一次被正式翻译为外语版本。
1968年,三岛组织了自己的私人武装——“盾会”,声称要保存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保卫天皇。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三岛于1970年11月25日将他政变的计划付诸实施。当天三岛交付了《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随后带领4名盾会成员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将师团长绑架为人质。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队士官发表演说,呼吁“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否定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是没有人响应。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他在额际系上了写著“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用白色的布将预备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紧紧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从伤口流了出来。随他同来的两位盾会成员之一的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进行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砍下他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之后森田必胜也切腹自杀(亦是由古贺浩靖进行介错)。其它三名成员因“委托杀人罪”各判处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但没见到尸体。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45岁的人生。
文学成就
三岛由纪夫一生共创作40部中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及18部剧本。他的作品浸染着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观,他以民族性的方式生动且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本质。他的代表作品有《虚假的告白》《潮骚》《春雪》等。1970年11月25日写完《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后自裁。他曾二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日本文学,在作品中少有哀伤的阴柔美却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带给人心灵上的震颤和情感的激荡。这正是因为三岛由纪夫常带着一种逆反和冒险的精神来演绎相反相对的概念和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二律背反的公式,如美与恶,爱与丑,优雅与暴烈,青春与老朽,诚实与伪善,希望与破灭,均衡与破坏等等,令人感受到三岛无处不在的矛盾性。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圣洁的感情之一,也是文学中永恒的创作主题。在三岛的文学世界中,鲜有浪漫和甜蜜的恋爱,而是多描写了情爱中的困扰、无奈、焦虑。他笔下的爱情,有两类尤其突出,一类是描写绚烂诡异的变态爱情,或者是继承了日本文学中的男色美和同性恋模式;或者是反映现实中混乱的婚外恋等。另一类是描写在理想国度里,通透纯洁的爱情。三岛由纪夫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心情感受、情绪变化、内心独白等强烈的感受性展示二战后人们卑微低俗的追求官能上的快感。从他的文学世界里,看到了繁杂颓废的世态,变异的爱情象征着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是现实的人间之爱;而纯洁、唯美的爱情寄托着三岛对美好真情的期待,是虚幻的理想之爱。
三岛对战后的日本充满了失望,所谓的文明侵蚀了传统的美好。社会上的腐败、荒诞与衰落让三岛从中叩问并引发深思,压抑的现实总是压抑着人性,文明的发展反而使人的生命本能不断衰退。三岛对爱欲的描写也是他试图超越现实原则的一种尝试和突围。他的作品中不管是混乱现实中的畸形爱情还是理想世界中的唯美爱情,都表达了三岛从绝望中追逐美好爱情的希望,从腐臭中找寻清新的空气,达到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抗。
艺术特色
其一,三岛的“美”是诗意和艺术性的优美,是优雅,纤细的美。比如《春雪》里的松枝清显就是这一形象最充沛的表现。三岛认为对于美的化身,其最终也是最应有的结局只能是美丽的死亡。三岛把清显描写成外表完美,身份显赫,气质优雅,被命运和轮回烙下深深印记的少年,在玩味爱情的时候执着于禁断的快乐,不惧世俗力量与松枝家和凌仓家的虚伪,最后像美的殉教者一般死去。——“他想到海潮的后浪推前浪,想到时间长河的流逝,还想到自己终究也会变老……忽然他难过得几乎窒息。他从未渴望过得到老年的智慧。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在年轻时代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至于痛苦。这样一种优雅的死,犹如把脱下的华丽的丝绸衣裳乱扔在桌上,不觉间滑落在黑暗的地板上一样。”(《春雪》)如果说《春雪》像川端康成所说一样是一部现代的《源氏物语》,那么三岛最本源的美学观也必须是如樱花一般柔和脆弱的注定逝去的美以及最后如樱吹雪般美轮美奂的结局。
其二,三岛的美是肉体的,官能的,充满了汗水味的热情。《潮骚》里新治在大海里挥洒汗水的男子形象,《奔马》里勋力斩奸人的志士形象,《午后曳航》里龙二背朝海港的离别身影......在三岛看来,优雅的死需要终极的美的毁灭,而没有什么比健壮肉体上喷溅出的鲜血更能让死具有完美的性质。另一方面,三岛在访谈和小说里都流露出继承幕府时期企图光复天皇统治的武士们的伟大志向。以死报国来让菊与刀的理想重回世人的心中也是三岛自己的终极理想。肉体对他而言是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东西,为了达到自己的美学志向和政治理想,肉体是最关键的途径。
三岛非常热烈地表现对生的欲求和男性的肉体美。他说:“人的生的本能在或生或死的情况下,当然是执著生。”他将生、活力和健康作为自己的美学使命,并通过肉体美表现出来。他认为,肉体比精神更具有存在的价值。但他与其他日本作家不同,不太着墨表现女性美,而是更多地憧憬男性的肉体美,并将其提升和艺术化,形成他的冲突美的一个方面—青春的生命是美的。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在充溢青春、生命力旋动的同时,也回荡着一股死亡之气,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死亡。死亡意识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无法逃避的阴影,贯穿三岛的创作生涯。对于三岛来说,死不代表恐惧,而是一种美丽的、使人向往的东西。他的作品中的死与青春、活力结合在一起散发出一种诱人的、奇异的色彩。与众不同的死亡意象构成了他怪异美学的一部分。
在死亡的美中,三岛以为美的极至是完美的男性肉体的死亡。他欣赏美的肉体被毁坏的瞬间美。从《假面自白》中的塞巴斯蒂安殉教之美到《丰饶之海》中阿勋的武士之举,再到三岛白身的切腹死谏,无不体现了三岛这种极至之美的美学观。
社会影响
日本比较文学研究家千叶宣一将三岛由纪夫与《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约翰和他的兄弟们》的作者托马斯·曼一起,并称为20世纪四大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戏曲作品如《萨德伯爵夫人》《近代能乐集》等不断在日本以及法国等诸外国上演,是最为多彩亮丽的一位作家,有“日本的海明威”“日本的达·芬奇”之称,并三次(一说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日本为了纪念他设立了三岛由纪夫文学馆,并于1988年创办了三岛由纪夫奖。
主要作品
中文名 | 日文名 | 发表时间 | 体裁 |
---|---|---|---|
春草抄~初等科时代的回忆 | 春草抄~初等科时代の思ひ出 | 1937年7月 | 散文 |
酸模 | 酸模 | 1938年 | 短篇小说 |
山栀 | くちなし | 1940年 | |
彩绘玻璃 | 彩絵硝子 | 1940年 | 短篇小说 |
百花怒放的森林 | 花ざかりの森 | 1944年 | 短篇小说 |
假面的自白 | 仮面の告白 | 1949年 | 长篇小说 |
爱的渴望 | 爱の渇き | 1950年 | 长篇小说 |
彩虹 | あやめ | 1948年5月 | 戏剧剧本 |
火宅 | 1948年11月 | 戏剧剧本 | |
灯台 | 1949年5月 | 戏剧剧本 | |
夏子的冒险 | 夏子の冒険 | 1951年 | 长篇系列《禁色》第一部 |
阿波罗之杯 | アポロの杯 | 1952年 | 游记 |
秘乐 | 秘楽 | 1953年 | 长篇系列《禁色》第二部 |
日本制 | にっぽん制 | 1953年 | 长篇小说 |
潮骚 | 1954年6月 | 长篇小说 | |
金阁寺 | 金阁寺 | 1956年 | 长篇小说 |
鹿鸣馆 | 鹿鸣馆 | 1956年 | 戏曲剧本 |
丰饶之海 | 1965年、1967年、1968年、1970年 | 超长篇小说 |
荣誉记录
- 1957年,第八届读卖文学赏,《金阁寺》(获奖)
- 1954年,第一届新潮社文学赏,《潮骚》(获奖)
人物评价
日本文学评论家长谷川泉认为,三岛由纪夫的精神是文士、武士双重构造。剖腹实际上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弃文从武”的憧憬,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绝望。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既不是艺术上走入死胡同,也不是肉体上的衰弱和崩溃,完全是一种为追求逝去的传统而制造的轰动效应。头脑聪敏、才华横溢的三岛由纪夫,作为一个作家不可否认他很有成就,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起的作用并非积极,而是相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德纯则指出,三岛由纪夫在寻找政治色彩浓厚的“美”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美”的失落和毁灭这样一种二律背反。他在写完《丰饶之海》最后一稿,于1970年11月25日煽动军队搞武装政变而发表充满了战争狂热的演说,不仅未能使自卫队员揭竿而起,反而引得嘘声四起,羞愤至极剖腹身首异处。尽管他的未遂政变彻底失败,却从新右翼分子的偶像变成了神像,每逢三岛剖腹那天,一些右翼分子举行“忧国忌”集会,借此煽动过激民族主义情绪。三岛由纪夫尽管才华横溢,但大节有亏,是日本的特殊历史铸就的怪胎,充分彰显了日本社会的暗流涌动。他是一个负面色彩较浓的作家,说明良知和道德的勇气并不和学识成正比。在当代文学史上,他以其独具一格的文学创作占据着特殊地位。他的作品始终在文坛上受到毁誉交加的待遇。从文学史来看,仍应客观地评价他的作品及其影响。他的文学作品精华与糟粕共存,之所以能赢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众多读者,在于他的小说深得平安王朝古韵的熏沐,具有深湛的修辞学造诣和足够的美感。笔下流淌的文字清丽如水,揭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岛由纪夫。然而,才情与学识即便再出色,也难以弥补人格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