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脏支架手术做了能活多久?支撑生命的是这7点认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脏支架手术做了能活多久?支撑生命的是这7点认知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40223A09L0900

在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无论是因颅内动脉狭窄(或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缺血性中风,还是因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冠心病,医生都有可能建议患者做支架置入术(也就是放支架)。今天,就以冠心病为例,和大家说说心脏支架那些事。


图片来源:123RF

放支架后能活多久?

放心脏支架,医学专业术语叫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有效解决冠状动脉管腔局部狭窄的方法,已成为冠心病患者最重要的血运重建手段之一。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发现,如果患者在做完支架或者心脏搭桥后的5年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那么在接下来的10年内全因死亡率较低。


图片来源:123RF

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布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的多中心研究显示,首次放心脏支架的患者在术后4年时,未调整生存率为88.1%(也就是说,88.1%的患者术后能活过4年以上)。其中,75岁及以上高龄患者的4年全因死亡率(22.7%)明显比75岁以下的死亡率(7.9%)更高。

经过多变量分析,研究人员确定了14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年龄≥75岁、慢性肾病、血液透析、心力衰竭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贫血、外周血管疾病、中风、左心室功能障碍、体重指数(BMI)≤25.0 kg/m2、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未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以及使用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降压药)。

另外,放了心脏支架可能出现支架再狭窄的问题,需要再进行血运重建——对不能进行血管成形并植入支架的高度狭窄或阻塞的自身冠状动脉建立旁路。这叫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下简称“心脏搭桥手术”)。通俗来说就是,当某一段血管走不通了,医生就从旁边给它搭一座“桥”,让血流绕到前面的血管去。

2013年,美国科学家发布在《心、肺和循环》杂志(Heart, Lung and Circulation)上的研究发现,之前做过和没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年和14年。

放支架的步骤

首先,医生在桡动脉或者股动脉处进行穿刺,并在血管里放一个小鞘管。这个小鞘管,既可以用来做冠状动脉造影,让医生看清楚是哪里的血管堵了;又可以用来放支架。

然后,医生慢慢把支架导管(导丝)从鞘管口送进血管内,导丝就可以沿着桡动脉的血管逆行到大血管,直到冠脉口。导丝是一根很长、很细、很软的金属丝,它的作用就像火车轨道一样,提供一个路径把支架准确地送到血管的狭窄部位。


图片来源:123RF

在支架内部,有一个高压球囊,当支架到达“目的地”后,医生会打开球囊,此时支架(管状弹簧网)被撑起。最后,给球囊放气,撤出球囊和导丝,撑开的支架就会留在血管内,狭窄的血管就会被撑开,不再堵了。

目前支架有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支架。

支架的分类

  1. 裸金属支架

这是最早投入临床使用的支架,材质多为不锈钢或含钴的合金。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即刻管腔获得更大,弹性回缩更小,但很有可能支架会再次狭窄(内膜增生造成的晚期管腔丢失),这是它的主要缺陷,因此目前仅少量用于有指征的高风险患者。

  1. 药物洗脱支架

2001年问世的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以不锈钢作为平台,并采用永久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通过所携带的雷帕霉素或紫杉醇在血管局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支架再狭窄的难题。然而,该支架在后期出现血栓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有所增加,因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多采用钴-铬或铂-铬合金平合,支架梁更薄,柔顺性和输送性更佳;抗增殖药物通常采用脂溶性更好的佐他莫司、依维莫司或其他雷帕霉素衍生物,且聚合物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更好,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更低。目前广泛应用的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采用了更先进的聚合物涂层技术,包括单面涂层技术、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技术等。

  1. 生物可吸收支架

为避免金属异物永久的留存在体内,这种支架的理念应运而生。自2006年第一代可吸收支架进入大规模临床验证以来,全球已有数十款可吸收支架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中国首款产品以聚乳酸作为支架基体,于2019年2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上市,为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由于我们的血管里没有痛觉神经,手术也是在打了麻药的情况下操作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患者不会感觉疼痛。


图片来源:123RF

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与股动脉径路相比,虽然选择经桡动脉径路的患者痛苦少、血管相关并发症少,但是患者可能有出现以下并发症的风险:

  •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甚至很快导致心室颤动、心室停搏等情况。
  • 无复流: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稳定血液动力学、预防或减轻无复流,比如给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硝普钠、腺苷等药物,或应用血栓抽吸等。
  • 冠状动脉穿孔:虽然非常危险,但是相对少见。
  • 支架血栓形成:30天内的发生率为0.6%,3年内的发生率为2.9%,但病死率高达45%。可以采用一系列措施预防支架内产生血栓。

在实施支架术前,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在术中应进行抗凝治疗,对于患有糖尿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肾病等疾病的特殊患者还需要给予抗栓治疗。

术后康复不能忽视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支架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受损、消除胸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图片来源:123RF

在做完支架后,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建议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具体包括以下7个方面:

  • 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胆固醇的摄入。
  • 运动康复:术后患者在心内科医师、康复科医师、运动治疗师的共同指导下,遵循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可显著降低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再住院率、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率及减少相关功能障碍和情绪异常等临床预后,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在6~12个月内减重5%~10%,使体重指数≤25 kg/m2;腰围控制在男性≤90 cm、女性≤85 cm。
  •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严格控制酒精的摄入,男性≤20 g/d,非孕期女性≤10 g/d。
  • 心理调整:注意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对症处理。比如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担忧、患者的生活环境、朋友和家庭关系,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等。
  • 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外,还建议定期复查各项指标,确保血糖、血脂和血压达标。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 (5): 382-400.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6.05.006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操作规范(2022年版)

[3] Kawashima, H., Serruys, P. W., Ono, M., Hara, H., O’Leary, N., Mack, M. J., ... & SYNTAX Extended Survival Investigators. (2021). Impact of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on 10-year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8(1), 27-38.DOI: 10.1016/j.jacc.2021.04.087.

[4]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201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4(7):361-369. DOI: 10. 3969 /j. issn. 1004-8812. 2016. 07. 001

[5] Kimura, T., Morimoto, T., Furukawa, Y., Nakagawa, Y., Shizuta, S., Ehara, N., ... & Kita, T. (2008). Long-term outcomes of 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versu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bare-metal stent era. Circulation, 118(14_suppl_1), S199-S209.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07.735902

[6] O’Neal, W. T., Efird, J. T., Anderson, C. A., Kindell, L. C., O’Neal, J. B., Ferguson, T. B., ... & Kypson, A. P. (2013). The impact of pri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n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Heart, Lung and Circulation, 22(11), 940-945.https://doi.org/10.1016/j.hlc.2013.04.110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