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拯救人口红利:出生率、结婚率齐跌,经济发达地区加速老龄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拯救人口红利:出生率、结婚率齐跌,经济发达地区加速老龄化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6957497293/312408565

近年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出生率下降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国总人口较2022年减少了208万人,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其中,全年出生人口仅为902万,出生率为千分之6.39,死亡率为千分之7.87,自然增长率为负的千分之1.481。数据显示,2023年仅有8个省份保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而上一年这一数字是11个,其中福建、江西和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今年首次进入人口负增长行列。长三角地区也已全面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状态,显示出积重难返状态,中国人口问题确实日益严重。

出生率下滑,从东北开始蔓延开来

从地区出生率来看,2023年全国只有15个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千分之6.39的全国平均水平,且高于千分之10的省份仅剩西藏、贵州和宁夏。而低于千分之5的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上海、辽宁、天津和江苏。

东三省情况尤为严峻, 其实东三省的情况大家都已经很清楚,自从经济重心转移后,老龄化愈发严重。年轻人口持续流失,再加上生育意愿相对较低,共同构成了东北人口的多重危机。黑龙江出生率低至千分之2.92,创下全国最低,甚至远低于人口危机最严重的韩国和日本。黑龙江省超低的出生率在3000万的常住人口中只带来了不到10万新生儿,显示了人口萎缩的急迫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负增长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东北,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江苏等地也赫然在列。陷入了“东北化”的人口危机之中,反映出刻不容缓的趋势。

尽管广东省是经济强省的“例外”,出生率仍保持在千分之8.12的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广东出生人口同样持续下降。自2017年达到151.63万的峰值后逐年下滑,2023年已降至103万,且2024年有可能跌破百万关口。

我们再来看看“以敢生著称”的山东,这一趋势在山东也有类似表现,2016年山东出生人口一度高达178万。但2018年开始,山东出生人口出现急刹车,到2023年仅剩61万,七年时间新生人口减少近2/3。

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已初见端倪

2023年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规模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而65岁以上人口也超过2亿,抚养比迅速攀升。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50年,养老保险抚养比将由2019年的2.65人养1人降至1.03人养1人。

当前养老负担日益加重,“老龄化的时间紧逼与生育率的急坠”形成了一场严峻的人口挑战。

前哨传来的婚姻登记数的下滑

近年来,中国结婚人数持续下滑,2024年这一趋势仍未见回暖,甚至再创历史新低。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474.7万对,同比下降16.6%,跌幅较上半年12.7%有所扩大。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2022年创下的最低纪录,今年可能仅有600万对左右,远低于专家预计的660万对。

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的结婚人数曾经历先升后降的变化。2011年至2014年是结婚潮的巅峰期,年均结婚对数超1,300万对。但从2014年起,结婚人数逐年减少,2022年跌至不足700万对。数据显示,中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7.0大幅降至2020年的1.9,即每1.9对新人结婚的同时就有一对离婚,结婚率的下降幅度令人惊叹。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年轻一代对婚姻态度的转变,也凸显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结构等深层次的矛盾。

阻碍结婚的因素多种多样

首先,高房价曾长期被认为是婚姻的最大“拦路虎”,但在2024年,全国房价普遍回落,部分城市甚至已跌回2016年水平。然而,房价下降似乎并未带动结婚热情的回升。原本被认为会缓解婚姻压力的经济因素,实际上仅是冰山一角。

影响结婚意愿的深层原因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动。数据显示,中国90后比80后少了5637万人,而00后比90后少了885万人。这意味着适婚人口将持续减少,未来结婚人数的下滑似乎已成定局。

与此同时,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也让年轻人对未来感到不安。今年的就业形势被普遍认为较为严峻,企业裁员、薪资缩水的消息不时传出,经济增速放缓让职场压力与日俱增。据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25至29岁劳动群体的失业率高达6.7%,处于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2024年是闰二月,今年没有“立春”节气,俗称“寡妇年”,一些民间信仰也让部分年轻人选择推迟婚姻。

另一个影响婚姻的因素是男女性别比例的长期失衡。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中国的男女比例问题日益严峻。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性比女性多出2,123万人。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至4,008万。2023年,中国男性依然比女性多出3,097万人。具体到适婚年龄的90后,男性人数为8,784万,女性仅为7,895万,相差889万。男女比例的失衡使得结婚市场上女性供不应求,“婚姻难题”对男性尤为严峻。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30至44岁未婚女性的比例也显著提升,从2000年的0.8%上升到2020年的5.6%。相对应的是,未婚男性的比例也从5.5%升至12.7%,供需不匹配问题日益严重。

结婚人数的下降直接影响新生儿的出生数,而新生儿减少又进一步导致适婚人口减少,形成一个循环,解不开的“人口结”。

为此,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今年8月,中国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拟放宽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的要求,取消户口簿并简化登记地域限制。这是自2017年取消婚姻登记工本费以来对婚姻政策的最大变动。

然而,尽管结婚门槛降低,离婚却逐渐变得不易。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规定,离婚需经过30天“冷静期”,冷静期内任何一方有权撤回离婚申请。这一政策实施后,离婚率有所下降,但也让部分人对婚姻更加谨慎,进一步抑制了结婚意愿。

当前,面对人口结构、经济压力、社会观念的多重挑战,结婚与生育危机已成为一记“人口炸弹”。这场危机既反映出社会经济与家庭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也对社会养老、医疗等体系构成了长期影响。人口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口发展已步入关键转折点,未来10年内应对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的压力或将持续上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