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筹措”?红军长征是如何解决经济问题的?
“多方筹措”?红军长征是如何解决经济问题的?
在长征这样艰苦卓绝的历史征程中,红军是如何解决经济问题的?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红军在长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长征途中的多种筹措方式,展现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智慧与坚持。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摆脱敌人的封锁,陕甘宁边区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尤其是以359旅为代表的南泥湾开荒行动,让陕北边区变成了塞外好江南,极大的改善了当时军队的经济物质条件。
八路军依托根据地改善了当时的钱粮经济情况,那么红军时期或者说是长征时期,没有到达、建立陕北根据地的时候,
我们的红军战士们的军需和钱粮物资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长征前的准备工作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结束后,红军在同年10月开始了长征。不过在开始长征之前,红军为接下来的长途跋涉行动做了两方面准备,一是扩军,二是筹备钱粮物资。从战斗结束后到7月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红军物资就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并将军队人数恢复到了10万人规模,那么钱粮筹集的问题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红军队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按照人头,在正常供需的情况下,几个月的时间每人节省出来3升米的份额;二是靠着收缴的粮食进行补充;第三个途径就是发动群众借粮
。筹粮工作在上级的统筹和领导下,很快完成了预定目标,此时的粮食已经达到了24万担,在秋收和动身之前,队伍又筹集到了几十万担粮食,
截止到9月30日动身前,已经筹集了大概100多万担。
除了粮食,
财政部又用两个月的时间筹到了80万的军费,
对于当时的红军队伍来说,80万也并不算是小数目了,怎么携带这笔钱财成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领导人们经过商议后决定采用更为灵活的管理和理财方式,比如将之前从敌人手中筹集到的黄金、银元这样的硬性通货拿出来,分发到每个战士手中一部分,既便于携带又能解决钱款运输,在长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情况还能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在之后的转移过程中便才用了
战士们管小钱,中央管大钱的财政方针
。
临行前中央又将之前筹集到的粮食分成了两份,一份留给苏区的军民改善生活,另一份作为随军物资。1934年10月10日,红军从瑞金出发正式开始了长征。此时的红军身上所有的物资总数是92万担粮食、80万元现款以及零散分给战士们的零花钱和一周左右的口粮。因此在刚开始长征的阶段,红军队伍是不怎么缺少钱粮物资,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接下来的日子战士们将要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危机,那么在行军的路上,红军又是如何筹集补充钱粮物资的呢?
长征途中,红军筹集物资和钱粮的几种方式
前期的准备工作充足,但并不代表之后会一直充足,如果一味地依靠“吃老本”,那么早晚都会面临坐吃山空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红军刚出发便开始了未雨绸缪。
第一种方法:收缴
负责这项任务的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给部队发出通知,要求在行军或者战斗途中随时注意当地的反动分子和欺压百姓的恶霸等,并做了相关的收缴规定,
如面对敌人和反动分子可以直接收缴,鼓励当地富户捐献粮油物资等一系列详细规定,而所有收缴或者捐献行动都会主动张贴布告,列清单向当地民众做出详细的解释。
在实际的收缴行动中,红军也是严格按照纪律执行,由固定的队伍执行收缴任务,为此还成立了委员会,专门安排探查和执行相关工作,比如收缴到的反动分子的不义钱财和物资统一交由委员会保管,再由委员会按照实际需求分发给部队和当地贫苦群众,基本上做到了供给和改善民众生活的双向目标。
对于擅长欺压民众臭名远扬的大恶霸和反动分子,红军也做到了史书中记载的“义军
开仓放粮
”。
在长征期间,收缴反动分子和恶霸们的钱财成为了中期战士们的主要物资和经济来源。
当然了有时候还能收获些意外之财,比如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与国民党和反动派军阀的作战中取得了胜利,战斗结束后,在当地找到了军阀藏匿在山洞中的大量银元、黄金和粮食等急需物资。
几乎每次这种收缴行动过后,当地的贫苦民众都会收到红军队伍的物资分配,如粮食、盐等生活物资,整个长征期间,红军分给百姓的物资数不胜数。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一部分时间红军是不缺少粮食物资的,而
我们所熟知的忍饥挨饿的片段多数都出现在红军过草地物资得不到补充的时期。
第二种方法:做生意
其实除了常规的收缴反动分子和恶霸的钱财物资,红军战士们也有其他的筹集钱粮方式,比如在贵州时战士们战后休整阶段,还会与当地的人做生意来补贴收入增加物资储备。还是在1935年1月与贵州当地的军阀作战胜利后,红军战士们接管了军阀王家烈的盐铺以及价值五万元本来王家烈准备用来犒劳国民党薛岳部队的高级香烟。
盐虽然是刚需但也不能当饭吃,还有就是香烟,红军队伍纪律严明,战士们很少有抽烟的,因此缴获的这两样物资绝大多数都没什么用,所以便
将一部分盐巴送给贫苦民众,另一部分和香烟则将其收集由后勤部门统一在当地开办专门的集市,将这些物资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当地群众,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补贴人民了
。
当然了售卖和收缴得到的富余钱财,也会分给战士们作为零花钱,用于补充采买一些急需的生活物资,也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这也就促成了“
收缴——分发战士——消费
”一条完整的贸易链极大地提高当地商户的收入,举个例子,当红军行进的遵义的时候,当地售卖毛巾和雨鞋的商户几乎被红军战士们抢购一空,由此证明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不过这个交易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很多战士们都习惯了节省和省吃俭用,队伍发给的零花钱很多时候就省了下来,那么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从苏区出来的时候带的是苏区的货币,可在其他的地区这个钱是不流通的,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于是红军队伍中就制定了一条规定,
当队伍到达某地时,部队要设置临时货币兑换处
,让商家将手里的苏区货币兑换成通用的银元或者硬性通货,绝对不会让商家遭受损失。如果不设置临时货币兑换处,那么在这个地区就会明令禁止使用苏区货币,一旦使用了就是严重的违纪行为
。
第三种方法:直接购买
长征时的有一段时间,红军的行军路线涉及了云贵川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和地理位置的特殊,之前的那些物资筹集办法就用不上了,因此这一时期
粮食等急需物资的来源,主要是以向少数民族人民购买的方式进行的。
如果遇到卖家经济条件也不富裕,战士们还会主动抬高购买价格,甚至有时候会出现购买的东西比实际市价高出一半多的情况发生,也算是半买半补贴少数民族群众了。
有时候也会面临群众或者商户不在现场,时间紧迫情况危急的时候红军战士们只能先取走一部分的物资然后将银元留下来藏在人家的米缸中,还要留下字条说明情况,告知银元存放地点并致歉道谢等。最后还会主动帮助老乡家里做农活,打扫卫生,挑水等。
除了有过向当地老乡家里“无人买粮”,红军队伍还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无人买粮”情况。
1935年7、8月的时候,
当时红一军和红四军已经完成会师,队伍人数多,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又赶上行军到藏区,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和他们饲养的牛羊都让国民党赶走了,只留下之前种好还没收割的青稞。战士们只能动手收割作物,然后统计好数量,写明原因,做成显眼的木牌插在地里,向藏民承诺随时可以凭借木牌找到红军队伍,拿到买粮食的钱。
第四种方法:国民党“送快递”
顾名思义,这是对于各省国民党军需的总称,各地的运输队长将物资运送回来,当然了运送是运送,至于能不能到预定地方就不一定了,很多时候这部分物资直接就进了红军队伍的腰包,成为战斗时期的补给,当时红军队伍还给蒋介石起了个外号叫“物资运输总指挥”。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红军战士还是后来的八路军战士,在军队纪律和爱护百姓的问题上向来都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战士们从来都有着爱民的好名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