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红石村
广东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红石村
从化区位于广州市东北部,珠江三角洲边缘,古属番禺郡,明代建县,已有500多年历史。境内青山、绿水、蓝天等生态自然环境优美,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之誉和“都市桃源”之称。从化区文化旅游景点达十多处。广裕祠、五岳殿等7个景点列为省或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石村位于太平镇东部。村现有人口2918人,农户568户,下辖15个经济社,村总面积约1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0亩。
红石村委距离市区31公里,离太平墟镇约11公里,地处丘陵地带,地缘优势较弱。红石村委积极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经过多年生产发展探索,形成种植“一村一品”乌榄,荔枝、龙眼,水田种植水稻、花生的发展模式种植。
广裕祠
广裕祠拥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这就是它的最珍贵之处。广裕祠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迹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确的维修记录刻在脊檩下或者墙体的碑文上。2003年12月1日经修复的广东省广州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获得了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头名。
广裕祠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岗村为南宋宰相陆秀夫后裔所建,位于村中的广裕祠则始建年代不详,一说是明永乐四年十一月始建(即公元1406年),另有一种说法是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广裕祠始建后历代均有维修记载。广裕祠建筑有鲜明的历史价值。
广裕祠堂建筑共三进,总面宽13.80米,总进深44.20米,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92平方米。它坐北向南,主座三进厅堂的中间均为木构架,两旁为山墙承重,屋面素瓦,但屋顶为悬山顶,有北方建筑遗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中具有明显北方风格的一个实例。
广裕祠建筑有鲜明的历史价值,首先,它有五处确凿的维修年代记录,即:
1、第一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冬谷旦重建(1807年)”;
2、第二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1553年)”;
3、在第二进后面东廊间左侧墙内嵌一块《重建广裕祠碑记》,上面落款为“大明崇祯岁次已卯季夏吉旦重修”(1639年);
4、第三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众孙捐金重建”(1667年);
5、另外第三进祖堂后两柱间横枋阴刻“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1915年)。
此外,第二进中厅东侧山墙和第三进后堂西侧山墙内面,保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也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真实纪录。修复工作达到“修旧如故”标准。
广州博物馆民俗专家崔志民说:“这里的确凿时间记载,为该祠堂所留下来的建筑风格作出明确的断代,这是极其珍贵的。它(广裕祠)简直就是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我国著名的文物考古学家麦英豪老先生说:“在南方的广东这是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份的古建筑,是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及祠堂文化有重要价值”。
广裕祠建筑除具有上述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外,还有明显的美学价值。广裕祠为明清遗构,但保留了很早期建筑(如宋代)的营造手法,例如,建筑为悬山屋顶,有明显的举折和生起,同时又保留有大门两侧的翼墙和砖石结构的八字形照壁,在广东地区则是一个孤例。堂内采用梭柱,柱础有櫍等,是考据北民南迁历史,以及南北建筑风格相揉合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古建文物。
广裕祠历尽沧桑,前几年毁损严重,为了保护这座文化遗产,当地村民委员会采取与政府、技术专家合作的办法,对广裕祠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全村400户人家,有300户自觉捐款,从化区政府也拨出专门款项,并聘请了华南理工大学著名教授、博士导师陆元鼎和博士谭刚毅为广裕祠修复工程专家。整个修复工作严格遵循《威尼斯宪章》和《奈良文书》原则进行,使修复工作达到了“修旧如故”的质量标准。
广裕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驿道+步行径 串起从化特色小镇
从化古驿道定向大赛吸引了800名参赛者。
18日,2016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在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启动,吸引了包括800名参赛者在内近1300多人开跑。两周前,2016年南粤古驿道全国房车集结赛在从化区“莲麻小镇”发车。
早前,从化区主办的2016年全国群众登山建设大会,在今年国内18个站主办地中更荣获“最佳组织奖”。从各类国家级、省级户外活动到全国奖项的落地,从化健康户外旅行品牌开始对外延伸,而借助于登山步道、古驿道的“路”上文化,沿线的特色小镇正在释放全国影响力。
从化区有关负责人透露,为再现从化古驿道的内涵,从化区计划以古驿道文化线路建设为契机,结合沿线特色小镇发展构建“主线+支线+连接线”的古驿道线路网络,集聚文、商、旅等资源。
古驿道焕发新活力
太平镇坐落于广州北郊,是从化的南大门。《广州府志》记载,元明之际,从化地处广州以北,西接清远,东达龙门、增城,具备出色的商贸条件。
据从化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化历史上主要有陆上驿道和流溪河从化段水驿道。清朝雍正年间,陆上驿道的走向自南向北途经现今的太平—神岗—街口—鳌头等地,有县前铺、津头铺、牛往中铺、象岭铺、野鸭塘等铺递9间;流溪河从化段水驿道的走向自北向南途经现今良口—温泉—街口—神岗—太平等地,有鼓楼潭、曲江、麻村、石潭、米埗、惊滩等津渡11处。
时至今日,从化的古驿道穿山饶河,沿途风光秀丽,分布有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
本次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决赛所在地所选的是今年4月发现的从化古驿道钱岗支线。西至钱岗古村(文阁墟),东至上清幽,途经文阁村、钱岗村、颜村和红石村以及荣膺“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的“广裕祠”,全长约13.2公里。
定向比赛让人流和商流重新汇聚,从前冷落古驿道变得热闹非凡。定向大赛期间,从化不仅展示了古村文化,同时还引进各村特色农产品,让参赛者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领略广东岭南文化精髓。
从化区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从化区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以钱岗古村为核心,将钱岗古道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打造为古村文化画卷、山水养生绿谷和运动休闲走廊。同时,尽可能地连接既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点为一体,利用现有乡道、村道和步道基础,与定向大赛活动形成有机结合,让传统的古驿道释放文化旅游的新活力。
构建古道网络连接小镇资源
两周前,2016年南粤古驿道全国房车集结赛在从化区“莲麻小镇”发车。特色小镇和古驿道在广州最北的版图上形成了重合点。
从莲麻村向南,沿着北部古驿道的脉络,依次是在建的份田小镇、古田小镇以及以徒步为特色联溪小镇。而在联溪片区,古驿道和登山步道示范又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目前已竣工的从化6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线路途经9座千米高山,包括广州市两座千米高峰,即天堂顶(1210米)和黄茶园(1138米),途经主要村庄包括溪头村、阿婆六、尧社、锦村村、茅坪村、影村村和良平村。与太平镇钱岗、吕田镇莲麻的古驿道形成呼应。
从化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登山徒步线路、古驿道同在从化区吕田镇“莲麻小镇”起步,一方面,与从化区“特色小镇”战略融合在一起,以网络分布共享配套;另一方面,登山徒步线路、古驿道与特色小镇相辉映,丰富小镇的内涵,扩大从化户外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初步构想通过整合资源,以线串点连面,构建 主线+支线+连接线 的古驿道线路网络,挖掘历史内涵,凸显不同文化主题段落,形成多彩体验的趣味古道。”前述负责人表示,从化古驿道网络北部以流溪河、莲麻小镇、桂峰山、双溪、溪头等打造北部文化主题段;依托岭南第一泉—从化温泉体现从化独特的温泉文化形成中部核心节点,连接云台、石门、宣星等打造中部文化主题段;南部以钱岗古村、钟楼、龟咀古渡、溉洞、鳌头打造南部文化主题段。
在从化区有关负责人看来,古驿道与特色小镇相辅相成,顺应健康户外旅行的潮流,将体育与旅游结合,实现了文旅品牌的立体化、产业化发展;也使单纯的体育户外健身变成真正的生态价值输出,进而带动整个区域性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广州从化上演
随着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12月18在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顺利举行,也宣告为期近半年的2016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圆满落幕。广东省政府、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广东省体育局等相关领导以及陈伟强、罗玉通、余卓成三位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参加了总决赛的启动仪式。
千人齐聚钱岗行古道
本次大赛由广东省体育局主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委农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地方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指导,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中国体育报、广州市体育局、从化区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
比赛在从化太平镇钱岗古驿道进行,设专业组团体、专业组中距离赛、专业组山地车定向赛、体验组团体赛和野战定向公开赛等5个组别的竞赛项目。参加本次赛事的运动员共有816人,专业组中有来自省内外、港澳以及俄罗斯、韩国、土耳其选手共400人,另外体验组也有416名爱好者参加。
本次除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之外,还增设了公益骑行、野战赛、赛事展览、房车展示等以古驿道为主题的相关比赛和活动,带动各村旅游与经济发展,再现广东岭南文化精髓,让更多人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
古驿道焕发新活力
事实上,从化历史上主要有陆上驿道和流溪河从化段水驿道。本次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决赛所在地所选的是今年4月发现的从化古驿道钱岗支线。赛事途经荣膺“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的“广裕祠”所在地——钱岗古村、红石村、高圣洪庙、沙溪水库、上清幽、下清幽、三坑口指路石、北回归线公园等。
古驿道定向大赛的举办勾起了村民陆伯对古驿道的回忆,他很高兴有那么多人关注古驿道,“我还是10多岁的时候,就曾在这条路上担柴烧炭,再担到其他地方去卖,指路石所在的路口就是当年去往太平圩、街口和派潭的必经之地。”今年已经83岁的陆伯也不清楚驿道是什么时候出现了,但他说,“山山有路河河有渡,相信在村里开始有人居住时,这条驿道就已经存在了,而大概在20多年前开始,因为出现了其他的路,特别是村村通公路之后,走驿道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慢慢的驿道就被荒弃了,现在它又开始‘活’过来了。”
从化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化区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以钱岗古村为核心,将钱岗古道打造为古村文化画卷、山水养生绿谷、运动休闲走廊,尽可能连接既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点为一体,利用现有乡道、村道和步道,便于骑行和远足,与定向大赛活动有机结合。
跳水奥运冠军罗玉通表示,自己第一次参加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活动,感觉非常有意义。这是体育与文化的良好结合,年轻选手通过比赛,进一步了解古驿道、古村落的文化历史,感受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他希望更多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进一步感受和领略岭南文化。
国际定向联盟执委、香港定向总会会长虞定宏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广东在古驿道古村落举办定向赛,是一项创举。可以让更多选手感受古驿道、古村落的幽美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定向运动既有智慧,更有“文化”。除了鼓励更多香港定向运动爱好者参赛之外,他表示会号召更多国际选手来广东参加这个比赛,感受南粤古驿道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