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拍照没有照镜子“上相”?究竟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自己?科学原理揭秘
为什么拍照没有照镜子“上相”?究竟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自己?科学原理揭秘
为什么拍照时总是觉得不如照镜子"上相"?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涉及到光学原理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
最近过年放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聚会结束后一起拍照时,总会满怀期待去找照片中的自己,却发现和出门前镜子中的自己很是不同,感觉明明镜子中的自己要更好看百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首先镜子和照相机的成像方式有很大不同。
镜子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当太阳光或者灯光照射到人的身体部位后被反射到镜面上,镜面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们从镜中看到的其实是一个跟自己左右相反的虚像。
而相机的成像则是依据光电转换原理完成的。镜头捕捉光后,传到传感器上,传感器接受光后完成光电转换,再通过图像处理器将信号转化为图像。相较于镜子的直接成像,经过一系列操作处理后的相机成像自然误差更大。
另外,很多人自拍习惯用的手机摄像头其实是广角镜头,而广角镜头会夸大前景,造成比较严重的镜头畸变。比如大多数人会觉得镜头中的人脸变宽变胖了,这就是由于镜头中心有轻微放大的效果,边缘有向外拉伸的效果。当摄像头越接近拍摄对象时,失真越严重。所以有不少科普博主认为,相较于照片中的人像,镜子中的人像其实更接近于真实的自己。
据了解,如果想通过镜头来还原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用手机后置镜头对着自己录像,为了避免广角畸变,可以与摄像头保持适当距离,看看视频中的自己平日在工作、运动时是什么样子,大概率和别人看到的自己是一致的。
除了成像方式的差异,对感知影响比较大的其实还有心理和大脑。
很多人发现,如果一个人在视频中说话的画面被暂停,往往这个静态画面没有视频播放时的动态图好看,这是源于常被提到的“冻脸效应”。大脑在演化加工动态脸的过程中会综合人脸的优缺点,从而让人觉得更好看。而静态脸是固定画面,只会呈现一侧或某个角度的脸型,更容易显露缺点。
照镜子和照相也是同样的原理,人在照镜子时会根据光线不断调整自己的脸部角度,可能左脸有枚痘印影响美观,但转到右脸是光滑无痕,会让人自我感觉综合形象还不错,也就是所谓的动态脸。而拍照却不同,人在面对镜头时常会有紧张感,面部表情本身就可能不太自然,再加上某一瞬间不可控的静态画面捕捉,难免让人觉得不够完美。
“重复曝光效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影响因素,即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多次出现在视野中时,人们对他(它)的好感度就会提高。比如新认识的朋友,第一次见面时觉得这个人相貌不佳,但随着见面次数增加,可能反而会觉得这个朋友还挺耐看的,对其观感会发生变化。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会觉得镜子中的自己更好看些,是因为大家每天都会照镜子,熟悉了镜子中的自己,也清晰的知道什么角度照镜子比较好看,所以更加喜欢。相反,拍照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并不表示看上去会很丑,只是人们还没有看习惯照片中的自己。
另外,人们有时会被大脑欺骗。芝加哥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的照片,并将照片处理为更漂亮和更难看的两种版本,之后要求参与者找到自己的原版照片。有趣的是,大多数人都失败了,都选择了更漂亮版本的照片。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倾向于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好看的多,和别人眼中的真实版自己有时还真是存在不小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