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诸侯之长,卫国为何会衰落?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享国907年
西周诸侯之长,卫国为何会衰落?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享国907年
西周时期,卫国曾是显赫一时的诸侯之长,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却逐渐衰落,最终在秦二世时期灭亡。卫国为何会从"诸侯之长"沦为"庶人"?本文将从君主角度分析卫国衰落灭亡的原因。
提起春秋战国的国家,很多人会想起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或者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或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实在它们之前,还有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
在它们之前还有十二个有影响力的诸侯国:鲁国、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曹国、郑国、燕国等等,这十二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大国。有谁能想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之长是卫国,卫国从卫康叔被分封算起,到卫君角被秦二世胡亥贬为庶人,卫国真正灭亡,共享国907年,卫国是秦国统一战争中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也是享国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
卫国是周时的诸侯之长,世代方伯,曾显赫一时,到春秋时期却衰落下来,成为大国侵伐的对象,历经几次复国后,最终被灭亡,卫国为何会衰落灭亡呢?本文将通过详述卫国的发展,深度剖析卫国灭亡的原因。
卫国发展时期
西周时期卫国政治强盛
根据《史记》,记载的西周时期卫国世系,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贞伯、顷候、釐侯、卫武公等共十世。
西周初年,康叔辅佐周公东征有功,被分封为殷商旧都之地,周成王和周公都重用康叔,康叔作为西周重用朝廷大臣,这当然就提高了卫国的政治地位。
卫康伯是西周成康之世一个重要军事统帅,曾率领周王室臣服东夷、北征戎狄,为西周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卫康伯之后的五伯,政治实力和军事力量都非常强悍,使得卫国成为西周“诸侯之长”,能够代天子出征。
虽然到了卫顷侯时期,卫国实力曾一度下降甚至丧失了方伯之位,但到了卫武公时期,卫国实力恢复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了卫国历史上的政治顶峰。
春秋时期卫国逐步衰亡
西周时期的卫国相当辉煌,曾为“诸侯之长”,但到春秋时期后,卫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不仅没有参与争霸中原,还差点一度被灭国,虽然在其他诸侯国的帮助下得以复国,但元气大伤,直接沦为弱国、小国,直至被秦二世胡亥所灭。
春秋时期,卫国朝政混乱,父子争权,君臣争权,君位频繁更替,在春秋战国时期的500多年的时间里,卫国共换了33位君主,大约10年换一个国君,政治极为不稳定。
卫武公死后,卫庄公自立,后发生州吁之乱,州吁又弑杀卫桓公自立,州吁之乱后,卫国祸乱连绵不断。州吁自立为国君后,不得国人认可,州吁为了转移注意力悍然对外发动战争,勾结郑国叛乱者伐郑,导致人民被战争所迫,困苦不堪,最后州吁被大臣石蜡设计杀死,立桓公弟弟为君主,这就是卫宣公。
卫宣公是一位淫乱的君主,卫国上行下效,从此淫乐之风蔓延于整个社会,卫宣公不仅荒淫无度还残杀太子,最后立庶子为太子,即为后为卫惠公;而卫惠公得位不正引起左右公子作乱,改立黔牟为君,卫惠公被迫出奔,齐襄公率领诸侯伐卫,帮助惠公复位。
从卫桓公到卫懿公的80年的时间里,卫国更换君主达7次,这样残酷的内部斗争,使得国家没有和平发展时期,无暇进行经济、军事建设,国势必然衰败。
从外部环境看,春秋时期卫国外患不断,卫国首先攻打郑国,成为战争的挑起者,郑庄公奋起反击,在十年之内,郑国、卫国交战5次;在春秋初年,郑国实力最为强大,甚至不把周室放在眼里,即使卫国联合宋、蔡、趁等四国攻郑也难以取胜,卫国遭到沉重打击,国力被削弱。
当郑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等混战时,齐国抓住时机发展实力,拥有了称霸的实力,在齐国的调和下,郑国、卫国、宋国等三国在温地会盟,局势稍微缓和;此时,卫国竟然攻击鲁国,出于复仇的目的,鲁国则联合齐国、宋国、蔡国、陈国联合攻打卫国;此后,卫国又与齐国开战。
就这样,春秋初年,卫国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四处树敌,国际形势严峻,同时卫国败多胜少,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受挫,战争后的赔偿也是卫国一大负担。卫国到了卫懿公继位时,荒唐昏庸,好鹤误国,使得民心不向懿公,最终造成当戎狄入侵时,民拒不出战,分崩离析的局面。
卫国复国及短暂的中兴
卫国历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经历了几次国灭而复立,复国后也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局面。卫国被戎狄打败后,卫国遗民及国君被齐桓公救助,帮助其重新立国,使卫国免于被戎狄赶尽杀绝,老对手郑国也曾派兵驻扎在黄河岸边,帮助卫国抵制戎狄再次入侵。
卫国复国后,卫文公勤政爱民,发展生产使得卫国国力得以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增强,卫国在诸侯国的地位得以提高,到了卫文公晚年时,卫国还灭了邢国,国力进一步增强。
春秋中后期卫国的衰败
卫国复国后,在卫文公的带领下国力有所恢复,但与晋日的诸侯之长还不能相提并论,卫国彻底沦为一个小国,卫文公之后,卫国统治者并没有吸收卫国灭国的教训,又开始了内部争权夺利,外加卫国统治者暴虐无道,奢侈腐化,政治上的因循守旧,外交上的屡屡失误,卫国逐渐沦为列强诸侯国压榨、瓜分的对象。
齐桓公死后,晋文公成为霸主,在晋文公流亡没落之时,卫国的无礼接待使得卫、晋两国关系出现缝隙。当晋文公向卫国借道攻击曹国时,卫国竟然不趁机与晋国修好,反而拒绝了晋国,使两国矛盾加深。
当晋楚争霸发生城濮之战时,卫国竟然舍近求远,联楚抗晋,当晋国打败楚国后,卫国的命运可想而知,卫成公被迫逃亡后,得益于践土之盟,卫国才免受晋国的灭国之灾,但卫国也付出了巨大国土面积为代价。
元晅为成公复国做着努力,而卫成公却听信谗言杀死了元晅的儿子,卫国又陷入内斗中,直到宛濮之盟,卫候得以复国。
春秋中后期,卫国君权旁落,权臣执政,争夺多利更加激烈,父子矛盾、君臣矛盾、以及国外势力对卫国干涉等原因,使得卫国君主易位十分频繁,国政一塌糊涂,国家毫无发展时机,这一时期,诸侯大国对卫国欺凌压榨更为苛刻,卫国逐渐走向覆灭。
战国时期卫国国势
战国时期,经过诸侯之间长期争霸的过程,形成了齐、楚、赵、魏、韩、秦、燕等战国七雄,他们在完成本国变法图强后,为开疆拓土再度开展兼并战争;卫国国力弱小,不是列强直接攻击和重点争取的对象,但也无法摆脱战争的破坏,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于乱世中。战国时期,卫国已经沦为小侯国,成为三晋的附庸。
然而,即便如此,卫国仍然内斗不断,从宋怀公,到宋慎公,最后卫国被贬为候,到了嗣君时更被贬号为君,领土只剩下了濮阳一城。到了元君时,秦国兼并六国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秦始皇贬濮阳为东郡,到了秦二世时,胡亥非国君角为庶人,卫国灭亡。
卫国衰落的原因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显赫一时的卫国迅速衰落,最终灭亡。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卫国历史和当时的国际局势,就会发现卫国的衰亡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首先,卫国在政治上的保守,因循守旧是其衰弱的重要原因,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的统治秩序形成的时代,卫国并没有顺其时代潮流进行变法改革,它反而不断发动战争,破坏经济发展,反观,秦、齐两国顺应潮流,对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使国家变得富强。
其次,卫国多次在外交策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加深与周边大国的矛盾,这也是卫国快速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周时期卫国实力强大,如果能认清形势,趁机吞并周边小国,就能扩充版图,增强国力,即使不能称霸也足以自保,但外交上屡屡失误,葬送大好局面。
卫国第一场战争是不自量力攻打当时实力最强的郑国,十年五次交手,使卫国遭受沉重打击;随后企图依靠齐国,又是外交上失误,遭到齐国攻击;对晋文公落难时的无礼,使得晋国与卫国矛盾加深;晋楚战争时,卫国却联楚抗晋,楚国大败后,晋国报复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