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餐到合餐: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
从分餐到合餐: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
每年春节,亲戚朋友们都会围坐一桌,共同品尝美味佳肴,大家一边吃着美食,一边畅谈家常。这种合餐制的饮食方式在中国已经延续了数百年,而西方国家则普遍采用分餐制。那么,为什么中国会从传统的分餐制转变为合餐制呢?
传统的进食方式:分餐制
提起分餐制,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这是西方人的饮食方式。确实,现在西方不少国家使用的是分餐制,这种进食方式一人一个盘,互不干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方的分餐制大约始于17世纪,这与西方经历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而在中世纪,西方人更倾向于合餐方式,甚至共用汤勺。
与之相反,中国自古以来就实行分餐制。这种饮食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相应的礼仪体系也随之建立,人们在饮食中非常注重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礼记·乡饮酒义》记载:“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体现了周朝的礼仪文化。
春秋战国、秦汉乃至三国时期,这种分餐制的传统一直延续。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孟尝君田文宴请众食客的故事,一位侠士因怀疑饭菜不同而怒斥孟尝君,最终得知真相后羞愧自刎,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实行分餐制的事实。
民间故事“举案齐眉”也反映了东汉时期实行分餐制。梁鸿与孟光夫妇的故事中,孟光将托盘举至与眉毛平齐的位置,体现了分餐制下各自用餐的场景。
为何改为合餐制?
合餐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一转变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西晋灭亡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这一时期,高足坐具开始取代传统的席地而坐方式。到了唐代,高足坐具已经相当普及,人们基本放弃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宋代商业经济繁荣,饮食文化平民化,合餐制逐渐定型。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分餐制。
明清时期,合餐制已成为主流,清朝的满汉全席就是典型代表。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朝以后的大一统社会体系取代了分封制,周朝以来的繁琐礼仪体系逐渐废弃。
虽然近现代有不少关于倡导分餐制的呼声,但合餐制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节日团聚时,这种饮食方式更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