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儒家与道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形成互补又相异的价值观体系。以下从具体生活场景切入,分析两者的不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插花背后支撑的文化思想。
儒家:构建秩序与责任的“人间指南”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谓方方面面。
家庭伦理
餐桌礼仪:长幼有序的座次(长辈坐主位)、夹菜用公筷(“礼之用,和为贵”);
祭祀传统:清明节扫墓时供奉酒食、焚香叩拜(《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社会关系
人情往来:婚礼随份子、春节拜年送年礼(“礼尚往来”的实践);
职场规则:称领导为“某总”而非直呼其名(《礼记》:“尊其名,敬其位”)。
教育观念
读书至上:家长常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源自科举制度与儒家“学而优则仕”);
师生关系:教师节送花、行鞠躬礼(《荀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典型案例有,广东潮汕地区的“围炉”年夜饭,晚辈需依次向长辈敬茶,体现“孝悌”秩序;而韩国至今保留儒家“晨昏定省”(早晚向父母问安)习俗,这源自朱子家礼。
道家:追求自然与自由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返璞归真,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样深远。
养生实践
饮食观:春天吃野菜(荠菜、蒲公英)顺应“生发之气”,冬季进补羊肉“藏精”(《黄帝内经》受道家影响);
运动方式: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八段锦的“导引吐纳”(模仿流水、树木的自然韵律)。
审美情趣
家居设计: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留白造景(“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艺术创作:水墨画中的“枯笔飞白”、古琴曲《流水》的即兴变奏(追求“大巧若拙”)。
处世智慧
压力应对:用“塞翁失马”心态看待失业、疾病(《老子》:“祸兮福之所倚”);
消费观念:年轻人推崇“断舍离”,减少物欲(呼应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典型案例是,终南山隐士文化:现代人暂离城市,住山洞、种菜,实践“少私寡欲”; 日本“侘寂美学”中的旧陶器、枯山水,源头可追溯至道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儒道互补:中国人的双重精神底色
我们国人大多拥有“进则儒,退则道”的弹性生存智慧。职场拼搏时遵循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遭遇挫折时用道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进行自我开解。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实为儒家入世精神与道家心性修养的结合。
儒道两种精神在节日中也是融合体现,比如中秋节,儒家“团圆祭祖”与道家“赏月拜月”共存;而在春节,则在贴“仁义礼智信”春联(儒)的同时,家中又摆放葫芦,且饮屠苏酒(道家长生祈福)。
在企业经营、国家管理中,儒道也调适其中,比如华为“狼性文化”(儒)搭配员工太极社团(道);面临生态保护,国家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则暗合道家“天人合一”与儒家“民本思想”。
儒道精神与西方价值观对比
明显差异
儒家“集体主义”VS 西方“个人主义”:中国人聚餐抢着买单,西方人AA制;
道家“顺应自然”VS 基督教“征服自然”:中医治未病强调平衡,西医多用对抗疗法。
全球化融合
北欧“Lagom”(适度生活)概念与道家“知足不辱”不谋而合;
硅谷企业学习儒家“关系管理”,通过团建增强团队凝聚力。
作为生活在儒道之间的中国人,儒家给我们日常生活戴上“礼”的镣铐,却让人在秩序中获得安全感;道家则撕开规则的裂缝,让我们的心灵得以自由呼吸。
这种矛盾中的平衡,体现在老一辈一边催婚(儒家的传宗接代),一边劝子女“顺其自然”(道家的无为);也体现在都市人工作日西装革履挤地铁(儒),周末穿麻布衣品茶抄经(道)。
正如林语堂所言:“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经典派,但最终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里都住着一位孔夫子,也住着一个庄子。”
明了儒家及道家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当接触传统插花的分类时,将豁然开朗。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