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注引用的主要文献
三国志注引用的主要文献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南朝宋时期,裴松之奉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其注解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也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裴松之作《三国志》注解的过程中,他广泛引用了众多著作来丰富其注释内容,其注释包罗万象,所引用的书籍种类丰富。据统计,按四部分类法,他引用的书籍总计210家,其中经部22家,史部142家,子部23家,集部23家。除去那些主要解释文字和评论的书籍,专为增补史实的就有150余家。
《异动杂记》作为孙盛的作品,被裴松之视为注解的参考之一,特别是孙盛对人物的评价。《英雄记》是王粲编辑的汉末英雄逸事,反映了汉末群雄的历史。《益部耆旧传》则是陈寿对益州人物的记述,《华阳国志》涵盖了巴蜀从汉代到晋代的历史,包括“七纵七擒”等故事。《后汉纪》由西晋的袁宏撰写,同样保存至今。《汉后书》由华峤编撰,关注东汉历史和皇后的特性,《汉晋春秋》由习凿齿所写,阐述蜀汉正统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虽非一味赞扬蜀汉。
《魏氏春秋》是孙盛的编著,按年份记录魏国历史,《魏书》由王沈、荀顗、阮籍编撰,但部分内容因对司马家族的溢美而可信度不高。《魏都赋》是左思的作品,是《三都赋》之一,《魏武故事》则可能是曹操政府的记录集。《魏末传》和《魏略》分别由佚名编撰,涵盖魏末和周边民族的资料。《献帝记》的作者虽然有争议,但部分记录缺失;《献帝传》补充了《献帝记》,强调曹丕的谦逊;《献帝春秋》遭到裴松之的严厉批判。《江表传》是虞溥的作品,描绘了江南士人的事迹,但对其他政权多有贬低。
《吴书》由韦昭编撰,对陈寿的《吴书》有影响;《后汉书》的谢承版本被认为是最早的纪传体东汉书籍。《山阳公载记》是乐资的著作,裴松之对此有所批判。《襄阳记》由习凿齿编撰,其中张悌的预测具有历史价值。《诸葛亮集》收录了诸葛亮的书信,而《蜀记》是王隐的作品,记录蜀汉历史。《续汉书》是司马彪的著作,涉及东汉历史与天文礼乐。干宝的《晋纪》和王隐的《晋书》分别记录了西晋历史,后者因抄袭而受到批评。虞预的《晋书》也存在盗用嫌疑。《搜神记》是干宝的怪异小说集,记载了一些奇异事件。《曹瞒传》是关于曹操生平的重要资料,其真实性与诸多权威史料相符,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而非偶像化的曹操形象。
《默记》是张俨的作品,对诸葛亮给予高度评价,《零陵先贤传》则是零陵人物传记,记录了刘巴和张飞的故事,对蜀汉持批判态度。
扩展资料
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