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痛风高发,除了注意饮食,这个关键因素别忽视
冬天痛风高发,除了注意饮食,这个关键因素别忽视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常与胆固醇、高血糖、体重过高、代谢综合征共病。特别是最近天气骤降,更是痛风的好发期。医生提醒患者,在注意饮食的同时,务必留意四肢末梢保暖,以免痛风发作。
据统计,国内19~44岁男性罹患痛风的比率高达6%,且年纪愈大比率愈高。中医师孙毓临表示,痛风的发生与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有关,尿酸是嘌呤(俗称为普林)是人体分解代谢后的产物,若摄取过多含嘌呤的食物,或是尿酸经由肾脏排泄到尿中的过程受阻,就会导致血中尿酸浓度过高。
当血中尿酸浓度超出饱和度,就可能在人体关节处沉淀,形成尿酸结晶。这些结晶(尿酸石)属于人体异物,会触发白血球的免疫反应,在免疫细胞的攻击下导致急性发炎,关节处出现红、肿、热、痛,甚至会伴随畏寒、发烧,临床上称为「急性痛风」。
为什么痛风?饮食是关键因素
据统计发现,有一半的痛风病人,发作前饮用过啤酒(占60%),其次为海产(18%),内脏食物(14%),也可能因药物、疲劳、或感染等诱发。常见的发作部位是在脚大拇指的第一个关节,也有可能在手、足其他关节处。这种急性痛风表现通常在两周内会自然消退,可能一年发生数次,也可能几年才发生一次。
孙毓临强调,中医认为,高嘌呤食物多属肥甘厚味,容易引起脾胃功能负担,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造成这些食物残渣化为湿浊瘀阻于体内流注于关节,整体气、血、津液循环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当肾脏回收水分与排浊功能变差,血中尿酸就容易升高。
因此,在中医调理上会着重于「调理脾胃」与「固肾利湿」,依照每人的体质状态做调整,平衡五脏,让食物营养能有效被转化运用,代谢废物随着循环排出体外。
中医:痛风是因脏腑失衡
在发作初期,关节开始出现红肿热痛时,以中医的证型多属湿热痹阻经脉的热痹,热痹是指风湿热壅阻于经络或因脏腑失衡,导致内有痰湿蕴热,气血瘀阻,引起肢体关节处出现红肿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孙毓临表示,发作初期一般会先给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中药,缓解炎症症状和增加尿酸排出,再辅以针灸,选择能促进体内湿热代谢的穴位(如脾经、肾经等),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
另外对于曾经发作过痛风、现处于缓解期的病人,或是尚未发作过,但在血液检查中发现尿酸浓度过高(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浓度>6.8或>7.0 毫克(mg/dL)的族群,此时首要任务是找出引发高尿酸的原因,藉由调整饮食习惯、增加水分摄取、运动等生活型态的改变,有希望让血中尿酸浓度回到正常值。
气温下降会造成尿酸沉淀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民众为了不让痛风发作,在食物上都会特别注意,却忽略了天冷时的温度变化也是影响的关键。卫生福利部台北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蔡凯伦曾撰文指出,体温下降与尿酸沉淀大有关系。当四肢末端温度下降,尿酸的溶解也会变少,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腔的沉淀变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因此,蔡凯伦提醒民众,冬天应更留意四肢关节与四肢末端的保暖,适量喝水以保持血管顺畅,促进排尿来减少尿酸堆积。研究显示水分缺乏不足时可能诱发痛风的发作,且在适当和适量的补充水分后3-4天,血尿酸值常可回恢复到正常值。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 CC以上,帮助身体排泄尿酸。
痛风两大饮食宜忌
应避免饮用酒精及含果糖饮料:酒精及含果糖饮料在体内会代谢为乳酸,影响尿酸排泄,也会加速尿酸的形成,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导致痛风发作。咖啡及茶则无限制。
避免食用过多高嘌呤、高脂肪类食物:高脂肪食物会抑制尿酸排泄,在急性痛风发作期需避免大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