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内涵:不只是称呼,更有对贤与德的珍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介子推故事解析“足下”内涵:不只是称呼,更有对贤与德的珍惜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6135833_121921605

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过去的人们用“足下”来称呼自己的朋友,而“足下”这个称呼正是来源于一个充满悲剧与遗憾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对才华的尊重,更蕴含着对德行的珍惜。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同代人见面时常用“足下”一词。早些时候,它更常用来称呼“下面的人作为上面的人”。战国时期甚至用来指代“君主”。

至于“足下”,我国古代有一个悲剧与遗憾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来说就是晋王为了不忘记“介子推”的恩德,临终前抱住一棵大树,做了木屐。提醒自己。在这里,“足下”二字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还象征着自己对对方才华的尊重和对对方人品的认可。

与“足下”相关的典故:惜才又悔

为了让大家对“足下”有更深入的了解,请先和我们一起看一下与“足下”二字相关的典故。

我国古代南朝刘敬舒所著的《异源》中,对介子推之死和“足下”的由来是这样记载的:

“介子推逃走不见,抱树烧死。文公取木哀叹,砍伐作木屐。每思断腿之功,低头看步,说:‘多么悲伤,下台吧!’”

我们结合介子推的生平简单说一下前后的事件。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太子重耳遭遇苦难,生命垂危。当重耳受苦时,随他逃亡的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汤给重耳吃。为了恢复晋王的肉身,重耳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后来,重耳克服了灾难,回到了晋国,成为了国君。他要求有功之人说出自己的功绩,并根据功绩奖励他们。介子推不喜欢这种做法,他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急着向重耳索要赏赐。所以重耳也暂时忘记了介子推的恩情,并没有奖励介子推的推论。介子推失望了,带着年迈的母亲隐居绵山。

重耳知道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绵山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已打定主意,无论重耳如何邀请,都不会离开绵山。为了迫使介子推出,重耳听信了身边小人的“坏主意”:“放火烧山,迫使介子推出。”

结果,放火烧山并没有把介子推逼出来。重耳这边,看到了被烧死在树下的介子推和母亲。

重耳悔恨之余,临死前砍下了介子推所持的树,制成了木鞋。每次看到木屐,他都会感叹:“下台了,多伤心啊”。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重耳对自己才华的遗憾和欣赏,而从这种情感中,我们也可以演绎出“足下”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足下”二字所蕴含的情感:尊重对方的才华和人品

上面我们讲了重耳烧山逼介子的故事。虽然市场上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在一些争议,但我们这里的重点是“足下”二字。因此,通过简单地讲述故事中呈现的“足下”二字,我们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里有对对方的“尊重”和“珍惜”。

毫无疑问,对于重耳来说,介子推一方面是治国理政的“大才子”,另一方面又是救死扶伤的“恩人”。而介子推本人则可以“割肉为救世主”,同时在“功成名就”后隐居隐居。在山林之中,可见他具有“正直”、“忠诚”、“不求名利”的高尚品格。

典故中,重耳以“木屐”作为警示,并衍生出“足下”二字,并不是将对方踩在脚下的意思,而是用“脚下的木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介子推的德行和仁慈。因此,“足下”实际上蕴含着“尊重对方的才华”、“崇尚对方的高尚品格”。也有一丝“自苦”、不忘对方的“德”。你可以理解的。

“足下”寓意自古以来,祖先就珍视“有才之人”

虽然与《足下》相关的故事是一个因自身失落而失去伟大才华的“悲惨故事”,但“悲惨故事”往往比“喜剧”更让人深思、更难忘。

介子推之所以隐居山中,是因为重耳虽然得到了人才的帮助,但他不能始终“惜才”,从而失去了“大圣”和“大才”。对于一个有野心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遗憾的呢?

在这里,称呼对方为“足下”,不仅仅是重温“悲剧”。一方面,它是用“悲剧”提醒自己,不能重蹈“重二环丢了介子推”的“错误”。就是告诉对方,你之于我,就像“介子推给重耳”一样。我不是“重耳”,但“重耳”可以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我将永远记住你“推介子”的美德。珍惜生命,在这里,称呼你为“下属”,是我的诚意。你可以尝一尝,看看这是否属实。

说到这里,不禁感叹,在当今一切都直截了当、简单化的世界里,本应人尽皆知的“足下”的内在含义,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小众”。现代文明下,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精神建设:我们在进步的同时,是否无意间留下了“介子推推贤人”这样重要的瑰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