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总是不稳定的人,建议养成这几个小习惯
情绪总是不稳定的人,建议养成这几个小习惯
现在的我们,个个都成了演员。每天都在秀高超的演技,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前一晚因失恋彻夜难眠,第二天却假装没事发生,强打精神去上班;内心都快要被悲伤淹没了,见到朋友还是挤出笑容:“我没事,挺好的”;气到都想砸东西了,对着老板还是卑微地回复:“您说得对,是我没注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算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情绪防御机制
面对出现的负面情绪时,我们会下意识地防御,开始抵抗。有些防御足够成熟,能让我们恰当地表达和释放这些情绪。有些防御不那么成熟,反而可能让我们掉进更深的“情绪黑洞”。
压抑
压抑,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防御机制。在当下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压抑是个合适的防御手段。比如在面对老板的指责时,压抑下愤怒,客观地分析是否是自己的过错,再对应解决。
但如果,我们没有驱除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反而将其储存下来,不断反刍。我们就会在长时间的压抑中积攒过多的“死能量”,变得沮丧、焦虑、疲倦,或是出现躯体化。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金智英只不过是带孩子散步,买杯咖啡休息而已,就被路过的几个上班族讽刺:“我也好想用先生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去闲逛,可真是好命呀……”听到这些话,金智英非常难受,可她只能压抑下来,假装没听到一样,推着女儿离开。
做了全职妈妈后,她常常都要面对婆婆的刁难、他人的苛责、以及路人的嘲讽。一直以来,她都咬牙强忍,压抑下愤怒、委屈与不甘。最后,她得了抑郁症。还幻想出另一个人来,为自己发声,为自己打抱不平。
那些长时间用压抑来“防御”的情绪,终会以另一种方式报复回我们身上。
置换
除了压抑,还有一类防御,是置换:把一种情境下的情绪,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来表现。这其中,最常被置换的情绪就是愤怒或敌意。
咨询期间,不少“双面”来访者:在外人面前,他们情绪稳定。工作兢兢业业,待人谦卑有礼,只要接触过他们,都会给出不错的评价。可是,他们在家人面前,却像一点就炸的鞭炮——进门就开始感觉心烦意乱,家人的几句关心、问候都会让他们异常暴躁。
就像其中一位来访者说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外面明明情绪挺稳定的,可一对着老婆孩子就特别容易失控。”这样的两极反转,很多时候都是“置换”在作怪。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假我”的概念。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和他人期望,我们会隐藏最真实的一面,发展出一个表面的、不真实的自我。比如我们知道,对客户发脾气,可能会丢掉业绩,对老板发脾气,可能会丢了饭碗。所以我们下意识用“假我”去维系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可是,那些被压下来的情绪,该怎么办呢?为了给它们一个出口,就借着另一种情境,比如跟亲近之人的相处中释放出来。潜意识里的“趋利避害”让我们“迁怒”于不会离开的家人。
可是,更为亲近的家人,就应该要成为我们情绪的垃圾桶吗?当我们一次次地把负性情绪“置换”给家人,那些难听的话,拉下的脸,就像一根根针,针针往他们的心口扎。等这颗心千疮百孔了,再爱我们的人,也会失望离开。
隔离
还有一种防御,也不少见,但我们却不容易察觉到,那就是隔离:把言语认知和相关的情感割裂开,不让自己连接,也不用面对这些冲突的情感。在这其中,最常见的隔离,是理智化。把所有的事情都用逻辑、理智来隔离开,不让自己的情感跟这件事产生连接,以此来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有的来访者在讲述自己的遭遇时,明明痛不欲生,语气却平缓,没有任何波动,就像讲得是跟自己无关的事一样。像这样持续地隔离自己的情绪情感,变得“过度理智化”,就很容易把「自我保护」变成「自我限制」:受到伤害时,感受不到悲伤和痛苦,觉察不到这件事对她的影响,也很难意识到要去捍卫自己的权利;亲友难过时,也感受不到对方的情绪,觉察不到对方的不安与脆弱,也没办法建立亲密的关系。
就像一位朋友,小L。由于童年一直都在经历的“一哭就会被爸爸训斥”的体验,为了自我保护,她内化了爸爸的要求,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每次遇到事情,就下意识地只用理性思考,拒绝打开内心的情感。从效率上看,这帮她更高效地处理各种事情,获得工作上的成就。可是,从关系上看,她用“厚实”的理性拒绝了情感连接的机会,也推开了那些真心爱她的人。在她遇到一个似乎能走下去的人时,她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的情感,用理性和现实分析这段关系结合的优劣,然后转身离去。
她用头脑的理性隔断了内心的情感,看似不会受伤。但同时,也因此无法面对自己的情感,也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逐渐与世界隔绝,困于孤独。
如何舒缓情绪
情绪本身是一种信号,提示你需要暂时和别人断开或连接。比如:愤怒提示你要断开,守住自己的边界,捍卫自己的权利;愉悦提示你要连接,融入群体,和身边的人分享幸福……
如果这些情绪被简单粗暴地防御、压制,我们就没法充分感知自己真实的状态。然后,陷入情绪内耗。想减少情绪内耗,不再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我们要学着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好好地感受它们,理解它们背后的信息,然后恰当地表达和释放这些情绪。
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小建议:
- 察觉情绪,然后感受它
我们通常会把情绪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负面情绪在警示你:“你受到了伤害,快逃!”正面情绪在推动你:“现在感觉好好,想要继续这样下去!”所以,下一次察觉到情绪升起时,试着先好好地感受它。通过情绪,去理解你对当下面对的事、人、物的感受。然后判断:现在的我,想跟外界分离,保护自己,还是要跟这个世界,进一步连接?
- 区分、写下你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已经习惯性地通过压抑、隔离等方式调节你的情绪。那很大可能,负面情绪对你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不开心,很难受,却没办法分辨出具体是愤怒、委屈还是焦虑、不安。试着去好好和自己共情,搞清楚自己的情绪是什么,然后写下来,越细致、越准确越好。书写本身就能帮助我们疏导、表达情绪。同时,在写下来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够去好好思考、确认这些情绪。
- 为自己准备舒缓情绪的“工具箱”
提前收集好一些自己在其中能释放情绪的事物或事件。比如,和朋友吃一顿美食、跳舞、撸猫、冥想、熏香或是和心理咨询师聊聊……只要对你起效的,都可以放进这个“工具箱”里。每次感觉到负面情绪升起时,就找一个当下最方便的“工具”,抚慰陷入情绪的自己。
当然,想要去改变,真的不容易。毕竟,从我们的爷爷辈到现在,大部分人都不曾得到过一个抱持的环境。我们的愤怒、喜悦、哀伤、委屈从没有被允许真实地表达过。那些积压下来的情绪,“存”在我们的身体里太久太久了。要改变不容易,也并非一朝一夕,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多次的反复、爆发。这个时候不用失望、不用沮丧,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就好。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
最后,希望你能穿越你的黑暗时刻,驾驭生命里的波澜起伏,和最真实的自我好好相处。世界和我爱着你。